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八分六釐零

解州 、屯田共地一十一頃二十畝。額徵折色銀四十五兩六錢

安邑縣 屯田下地三頃六十五畝,額徵折色銀一十五兩三錢六分零。屯丁三百六十丁半,徵徭銀八十七兩一錢一分七釐零。

夏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地六十二頃五十六畝八分二釐,額徵折色銀一百七十五兩二錢四分零。

聞喜縣 屯田上中下各色共地四百五十七頃八十一畝五釐零,徵折色銀一千三百八十九兩九錢七分八釐零。又順治十六年起,至康熙十六年止,開墾屯田共地四十四頃一十一畝二分零,共徵折色銀一百三十三兩二錢四分三釐。屯丁四十九丁,共徵徭銀一十兩二分。平陸縣 屯田各色共地六十一頃一畝二分一釐,額徵折色銀一百五十三兩三錢九分二釐零。又順治十三年起、至康熙十六年止開墾共地七頃二十二畝,折色銀一十七兩八錢九分七釐零。

稷山縣 屯田沙地二十七頃九十五畝五分三釐,額徵折色銀八十八兩六錢一分二釐零。絳縣 屯田下色共地一百三十七頃一十八畝九分五釐零,額徵折色銀四百三十九兩六釐零。屯丁二百三十八丁,徵徭銀五十兩六錢八分。

垣曲縣 屯田共地八頃九十七畝七釐零,額徵折色銀一十九兩四錢五分二釐零。

霍州 屯田共地五十五頃六十四畝六分零,額徵折色銀一百二十一兩八分五釐零。吉州 屯田山坡共地八十八頃二十二畝八分,額徵折色銀二百八十三兩九錢三分五釐零。又順治十五年起,至康熙二年止,開墾過屯田共地二十六頃三十畝五分二釐,折色銀九十二兩一錢二分一釐零。

隰州 、屯田共地六十一頃六畝三分,額徵折色銀二百六兩九錢八分三釐零

大寧縣 屯田平坡各色共地七頃七十六畝,折銀二十七兩一錢六分。又汾州衛歸併本縣屯田共山坡地二頃七十畝二分,共徵折色銀五兩

永和縣 屯田共地三十二頃二十六畝二分五釐零,額徵折色銀三十六兩四分。

平陽衛 經徵蒲縣共屯糧銀二百一兩四錢三分零。

臨晉縣 共屯糧銀八千四十二兩三錢二分八釐零。

蒲州所 經徵本色米三千三百二十六石六斗一勺零

平陽府物產考        府志

穀屬

稷 一名穄,關西謂之穈,冀北謂之《詩》:「維麋維芑。」𪋩即糜,音轉也。黍 苗穗與稷同,有黃、白、赤、黑四種。米皆黃,俗呼為黃米。李時珍曰:稷黍一類二種,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今俗通呼為黍子。

穀 即粱也。今直名之曰穀,脫殼則為粟米,亦曰小米。李時珍曰:今之粟,在古但呼為粱。自漢以後,始以穗大而毛長粒粗者為粱;穗小而毛短粒細者為粟。故唐孟詵《本草》言人不識粟,而近世皆不識粱也。

秫 即粱米,粟米之粘者可釀酒。

稻 有粳糯二種,霍、解、蒲、絳四州,臨汾、襄陵、洪洞、趙城、稷山、夏縣、聞喜諸縣俱種之。

高粱 一曰「蜀黍」 ,以種來自蜀,故名。

麥 :有大麥、小麥二種。

豆 即菽也,其種不一,有黃豆、菉豆、黑豆、豌豆、藊豆、豇豆、赤豆、芝麻 ,絳、解、蒲州、襄陵、洪洞、趙城、稷山、安邑、聞喜、夏縣、臨晉、榮河、猗氏諸縣俱有。

蔬屬

白菜 一名菘。一種莖圓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葉皆淡青白色。別種有黃芽菜。

芥菜 :種類頗多,土產惟花芥一種。

蘿蔔 凡三種,「一根白莖赤;一莖根俱赤;一細長而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