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經歷司 在軍糧廳南

照磨所 在理刑廳南

司獄司 府儀門西,今廢。

稅課司 府大堂東,今廢。

分守道署 舊在察院西,寇燬,今移節按察司行臺。

明設「南陽衛 」 ,在唐藩宗廟街,都指揮使郭雲建,今廢。

皇清置總鎮府,坐護衛街,順治二年建。

左右兩營 左在城東北隅,右在南陽縣西,附明唐藩府 ,即今府學。

新野府 ,舞陽府 ,三城府 ,新城府。

承休府 ,湯陰府 ,潁昌府 ,文成府。

淅陽府 ,「郾城府 。」 「文三府 。」 文四府

以上俱唐藩郡王府,今廢。

陰陽學 在府治東,今廢。

醫學 在府治西,今廢。

僧會司 在崇善寺

道會司 在關王廟

演武廳 在東門外二里。

養濟院 「在城西」 ,今廢。

育嬰堂 :在察院西。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朱璘建,自為《記》。

縣治 在府治後迤東。舊《志》云:「即古宛縣治。」 無記可考。明洪武三年,知縣劉遵即古基營建。宣德二年,知縣李桓圭重修。明末兵燹,止存退食堂三間,幕廳、六曹房、儀門、譙樓等皆燬。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呂正笏建「寅賓館。」八年,知縣唐

朝宣修聽政堂,十七年,知縣白邦傑修「書吏六曹」 房。

主簿典史衙 舊在縣治左,明末俱燬。今典史衙仍舊地。

預備倉 在縣治東。又有新倉,在縣治前稍西。明知縣成遜申改稅課司,有碑,今廢。

常平倉 即明唐藩祿米倉,在今府學東。康熙三十一年,知縣朱光祖重修。

南召縣治 舊在東門內,寇燬。知縣王康侯於順治五年改建大堂於舊址之東,知縣紀中興建儀門,馬應祥建後宅。今縣裁,改為巡檢司。布政分司 在府治東南門內。

按察分司 在府治東。今為「南陽書院。」

外州縣

鎮平縣治 。金正大間建於城內北地。元至元時,知縣劉天順徙建城西南隅。明正統中,知縣曹宣重修,有記。成化間,知縣劉勳、嘉靖間,知縣趙憲、阮嵩相繼修理。萬曆間,知縣胡文瀚增修。大堂五楹,東西二間為庫,又東為幕廳,東側為架閣、吏、戶禮房,西側為承發司、兵、刑工房前有儀門,門內西有獄,門外東為衙神祠,祠前為「寅賓館」 ,大堂後有燕居堂,次為寢廨。儀門前譙樓改為大門。

典史衙 在縣堂東

皇清知縣李宗道、蕭國弼、葉日升、張琮相繼重修。

察院 在城西北隅,即舊儒學。明萬曆間,知縣梁必先建。

分司 在縣治東,久廢。

府館 在安陽橋街北。明知縣鍾其碩置守禦千戶所 ,今廢,設防兵。

陰陽學 在縣治前,今圯。

醫學 在縣治前,今圮。

僧會司 在太極觀

預備倉 在縣治東圮。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張琮於舊址改設「常平、義社三倉。」 康熙三十三年四月,巡撫顧汧添造廒房。

演武廳 在西門外

養濟院 在北門內。明知縣劉勳、翁金堂修。唐縣治 。明初,金吾右軍千戶兼縣事程飛因元時舊址重建。正德十三年,知縣李鐸重修。萬曆二十九年,知縣黃茂增修。首建牧愛堂,堂前為月臺,為戒石堂;東為幕廳,為鋪長司,為架閣庫、吏戶、禮曹及啟明樓;西為庫,為兵、刑、工曹及承發司、長庚樓、公廨,次儀門。東角門外為收糧廠、土地祠、寅賓館。西角門外為獄,為譙樓,左為申明亭,右有旌善亭。縣堂之後為戴星堂,又後為寢廨。明末寇亂盡燬。

皇清康熙元年,延綏總兵邑人韓應琦捐修大堂三。

年知縣田介繼修

典史衙 在縣治南

察院 有東西二處,今俱廢。

府館 舊在縣治東,久廢。順治間,知縣朱廷位於縣治南,購民房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