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李郁垛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山後有洞,深廣數尺。昔有順陽李郁修煉於其中飛昇,今呼為「李郁垛。」

房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有張子房廟,世傳張良遊息之地。

鳳凰山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壺山 在州南二十里

吐霧山 在州東三十五里。

小豐山 在州西三十五里。

杏兒山 在州北二十里。張三丰冬月取杏於此。

雙山 在州北二十五里。

香山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上有香山寺。霸王山 ,在州東九十里石硤口內。世傳項羽曾駐兵於此。

紫荊山 ,在州東一百里。

菜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相傳三丰道人於此治菜圃。

烏雲山 在州西四十里,上有烏雲寺。

毛二垛山 :在州北五十里。

羊頭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

酈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趙河源於此。

招撫岡 在州東三十里。光武起兵,招撫士卒於此。

望城岡 在州西十二里。

涼風岡 在州東南二十里。

聖井岡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

分水嶺 在州西北九十里。東接七峰,西連歷山,水流至此分南北。

當陽嶺 在州東北三十里。

白沙嶺 在州西北九十里。

柳林川 ,在州東北十五里。

水磨川 ,在州北三里。

潘河 在州北三十里。發源七峰山,遶東門外南流入趙河。

清河 在州北二十里。發源歷山逕州南門外,入潘河。

趙河 在州北三十里。發源酈山,東南流,會潘河,逕唐縣入唐河。

賈河 在州東六十里。源出當陽山,東流。世傳漢賈復居此。

拐河 在州北六十里。源出七峰山,東流入葉縣灃河。

三里河 在州西三里。發源分水嶺,南流入潘河。

黃泥河 在州東十二里。發源雙山,流入葉縣。暖泉 在州有二:一出歷山,一出七峰山,三時俱冷,至冬則暖。見《一統志》。

溫泉 在州廣石山火精崖。

清涼泉 在州東三十里。

涼水泉 在州,出分水嶺。

搠刀泉 在州東三十里。世傳漢高祖至此,以刀搠石上,泉忽湧出。

回龍泉 在州東七十里。

龍泉 在州北二十里

黑龍潭 在州東三十里。水極深暗,禱雨有應。青龍潭 ,在州葛仙翁觀前。

仰天池 在州歷山嶺

銅洞溝 在州歷山下

石龍溝 ,在州北五十里。

龍王溝 ,在州北三十里。

舞陽縣

荊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詹山 在縣東南十八里。

團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蘇家寨山 在縣南。相傳昔有蘇氏避兵於此。山旁有水牛衝、姨娘城、蠻王廟、清水潭、百藥山、雞窩寨、虎頭崖、鎗峰朵、馬鱉嶺、龍窩、走馬嶺、鏵尖寨、九頭崖、仙人橋、白石崖、千家嶼、仙人寨、龍王廟、看花臺、黑龍潭,皆稱勝地。

馬鞍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形似名,見《一統志》。牛腦山 ,在縣南七十里。

四頭腦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山四峰並峙。箕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形似名見《一統志》。紅山 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龍頭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鐵山 ,在縣南三十里。

十八盤山 :在縣南八十里。週圍一十八里。見。

《一統志》

沙河 在縣北五十里,即滍水。源出魯陽堯山,經北舞渡,東會灃水達於淮。此舞邑水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