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默河 在縣東北上、下北古二堡間。源出馬山,入湍河,俗名之為「沐河。」 謂漢光武嘗沐於此,誤矣。

三渡河 在西峽口,源出熊耳山,流入淅水。刁河 ,在縣西南四十里。《一統志》云:「源自內鄉縣西北蕭山,流過鄧州,至新野東南入於淯水。」 丹水 ,一名丹江,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水經注》云:「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東南過淇縣南,又東南過商縣東,又東南逕流南鄉、丹水兩縣之間,所謂商於者也。」 張儀說楚絕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此。《呂氏春秋》: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即此水也。又南合汋水,謂之淅水。又云:丹水南有丹霞山。《抱朴子·金丹篇》云:「南陽丹水,其中有丹魚,常先夏至十日夜伺之,丹魚必浮於水側,赤光上照,赫然如火,網而取之可得,雖多,勿盡取也。割其血塗足,則可步行水上,長居淵中矣。」 按:丹水源出陝西商洛竹山,流經淅川縣,與淅水合。出巡邏口,經順陽川四十五里,係內鄉、淅川錯壤。近年泛溢無常,兩岸居人多受其害。遶玉照巖入均界。李蔭有《遊丹江》詩。

戛玉泉 在縣南靈山麓下。相傳有啞女於此,掘地得泉,因名「啞女。」 里人陳白以傅會不雅,改名「戛玉。」 上有龍祠,遇旱澇輒禱之。灌田十頃七十餘畝。許宸有詩。

舊井五 一在倉門前,一在中街,一在後街,一在北門內,一在關帝廟前。

新井三 俱成化十八年知縣沃頖增鑿。一在縣治公廨內,一在南街,一在新設西關門。鄭渠堰 在屯頭,三層二堡承湍水,漢南陽太守杜詩創,明洪武中重修,今廢。

《淅川縣志》

玉照山 在縣東八十里。上有石壁,高仞許,截然如削,其色清瑩,下有潭水漣漪。宋順陽尉郭端常遊於此,名為「玉照。」

太白山 ,在縣東八十里。峰巒高峻,下臨丹水。舊指為順陽、淅川二廢縣分界處。

白崖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唐忠國禪師道場。山石瑩白如縞素。范仲淹詩云:「白崖山下古神剎。」 即此。

紫旗洞 在縣東四十里,洞石皆紫。

析隈山 在縣東。《左傳》「秦人過析隈」 ,因記其地而名山,俗訛為斯隈山。

蕭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山氣蕭森,登矚曠遠。大魚洞 ,在縣東南七十里。水漲,洞中出大魚,一名「大龍。」

水簾洞 在白崖山北,水自嶺飛下洞口,如垂簾然。

鱄魚洞 ,在縣北八十里淇河邊。清明前後出鱄魚,「河水清,洞水濁,河水濁,洞水清。」

濕峪洞 ,在縣南四十里,與漢江通。世傳漢水漲,洞水濁。

陶仙洞 ,在縣西北九十里。有元帝像,知縣劉敬宗有《記》。

清泉 在縣西南三十里。水色若靛。中舊產綠毛龜,今無。上有龍神廟,天旱禱雨輒應。

《裕州志》

中封山

扳倒井 在州東三十里。漢光武曾駐師於此。水與地平,色澄澈,常流不竭,注下可灌稻田數十頃。井有亭,夏月行人渴飲者憩之,久圯。

皇清順治戊戌夏,分守道楊某「捐資委州守陸求可。」

重修

《舞陽縣志》

灰河 即葉之昆水,至縣北舞鎮入於沙。《志》曰:「伍員鞭楚平王屍,焚之,投入水,故名。」

灃河 在縣北十八里。由葉縣流入境,東至郾城,入於沙河。

蓮花池 在縣北六十里,有東西二池,多蓮。飲馬湖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長十里,闊百步,水為之瀦。世傳狄青飲馬於此地,故名。

「濂泉 」 在儒學明倫堂東。

西湖 :在縣治內西隅。

《葉縣志》

李大旺寨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山勢峻絕,人蹟罕至。昔有李大旺者住此山,屋壁磑磨,見在。水洞 在平頂山西側,中有水,淵深清冽,夏月近之,涼氣逼人。察其痕蹟,乃前代所鑿,蓋取礦也。

聖井 在舊縣東門外,敕賜「靈惠侯感應」 之廟。病者飲其水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