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9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夏昇塘  」 「《萬鎰》塘  」 ,「《余子英》塘。」

周本塘  ,張普塘  ,胡清塘  ,姚俊塘,鄒本塘  ,馮廣塘  ,談喜塘  ,歐能塘,曾貴塘  ,董忠塘  ,劉通塘  ,李興塘,曾廣堰  ,長河堰  ,山河堰  ,吳全堰,「崔廣堰。」

並孟鳳鄉

大塘   孟真塘  ,王土塘  ,盧十塘,廖斌塘  ,劉魁塘  ,劉浩塘  ,袁清塘,黃清塘  ,左聰塘  ,金忠塘  ,王鐸塘,孫忠塘  ,陳道塘  ,胡亮塘  ,彭輝塘,「並安仁鄉。」

灌塘   陳家塘  ,張家塘  ,王家塘,甘家塘  ,金家塘  ,劉家塘  ,謝家塘,李家塘  ,方家塘  ,王家塘  ,徐家塘,「胡家塘。」

並安義鄉

羅山縣

飲馬陂  ,轉山陂 ,武昌陂  ,衝陂,西陂   ,豬陂  ,月兒陂  ,甘棠陂,棱角陂  ,廠塘  ,十里塘  ,清水塘,天塘   ,石塘  ,豬塘   ,張湖塘,青草塘  ,官湖塘 ,高陂塘  ,滻塘,蓮花塘  ,千工堰 ,張陂堰  ,馬家堰,欄杆堰  ,棧板堰 ,洪圖堰  ,彭家溝,艾蒿溝  ,戚家溝 ,金李家溝。

汝寧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汝陽縣附郭。

汝寧府城池 ,即漢汝南郡城。元季燬於兵。明洪武六年重建,置汝寧千戶所守之。週圍五里三十步,高一丈八尺,廣如之,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其時惟東、西、南三門:東曰迎春,西曰「見山」 ,南曰「阜安。」 八年,改置汝寧衛,又拓為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增闢北門,各建重樓,設警鋪三十六,又開水門二。永樂二年廢衛復為所。成化二十年,城圮,崇莊王奏請於朝,爰命都御史趙文博,檄知府羅元吉,增築高厚,繞以子牆,撤舊樓而大之,顏其四門:東曰「東作」 ,南曰「汝南」 ,西曰「西成」 ,北曰「拱北。」 增角樓四,益警鋪四十有八。正德九年,流寇薄城,知府畢昭請於巡撫鄧璋,甃以磚石,增高五尺,因舊隍浚深二丈,闊五丈。隆慶三年,知府史桂芳重修之。崇禎七年,流寇犯汝,知府黃元功、知縣姚士恆置炮臺木樓併守禦之具。復義倡士民浚舊隍,深四丈,闊十丈,開南堤石門,引汝入濠。濠外繞植官柳,屹然有金湯之固。崇禎十五年,流寇破城,焚西成樓,毀東南北三門及垣堞警鋪,同知韓煋稍為修繕。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府金鎮申詳「院、司」、道各衙門同。

通判鄭《𤐣新》、推官張鼎彝及所屬州縣各捐俸金,重建四門城樓各一座、敵樓各一座。

外州縣

上蔡縣城池 ,即周初「蔡國舊址,週圍二十五里。西漢置縣,就東北隅復補築一土城。明正統間,知縣王雄重建,週圍六里二百步,高二丈,廣八尺,池深五尺,闊一丈。」 嘉靖二年,知縣傅鳳翔始甃磚石,拓為九里十三步,增高五尺,建四門樓及角樓、敵臺、警鋪,浚深濠塹。後知縣紀經綸、劉伯生相繼增築北甕城,主簿馮礦築東甕城。崇禎十五年,流寇陷城,焚燬殆半。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管起鳳重修。

新蔡縣城池 ,「古呂國城」 ,即春秋蔡平侯遷國時所建。明洪武初修築,週圍三里二百七十五步,高八尺,廣三尺,覆以陶瓦。正德壬申,兩為流寇所陷。正德丙子,知縣劉漢始甃以磚,高一丈五尺,廣半之,池深七尺,闊一丈。工未竣,知縣張來儀繼修之,建四門樓及四角樓。嘉靖丙戌,縣丞鍾孔錫重修。城下舊隍,歲久湮淤。嘉靖丙寅知縣潘允迪、萬曆丙子知縣曾繼先相繼疏浚。

皇清知縣譚弘憲復浚深之,又修角樓二,「警鋪二十。」

有五

西平縣城池 ,即古柏子國城。明景泰四「年,知縣陳璉增築,週圍五里六十步,高一丈二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一丈五尺。正德八年,知縣江珙始甃以磚,建四門樓。」

遂平縣城池 ,即古「房子國城。」 明正統十二年,知縣王連增築。成化十一「年,知縣王嵎復拓大之。週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廣八尺,池深七尺,闊倍之。正德八年,知縣王伯爵懲流寇之變,始甃以磚石。」 嘉靖元年,知縣賈璘始建四樓。嘉靖三十四年,知縣劉良寀重修之。天啟元年,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