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9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井魏王粲常寓於此

陳堯叟宅 在府城汝陽縣治東北。

《平淮西碑 》:在府城。唐韓愈撰,文多歸功裴度。李愬之妻乃唐安公主女也,訴碑不實。憲宗怒,詔毀其碑,更命段文昌為之。宋知州陳珦磨去段文,仍刻韓文於晉公廟中。後廟碑俱燬於兵。明正德十五年,知府馮志重刻韓文,立碑於鵝鴨池後,移天中書院內。

各州縣

蔡國舊城 在上蔡縣城西,周圍二十五里。臨汝廢縣 ,在上蔡縣,後魏置,北齊罷。

武津故城 在上蔡縣、汝陽界。

固牆古城 ,在上蔡縣東北八十里,即古互鄉。明雎陳副使張鵬翀改名「潔己鄉。」

晉王城 ,在上蔡縣城東北八十里,內有晉王井,井水深綠,相傳晉王李克用屯兵處。

八卦臺 ,在上蔡縣城東三十里,伏羲畫卦處。蓍臺 ,在上蔡縣南三里許,有碑,漢蔡邕書。厄臺 ,在上蔡縣東北,即孔子絕糧處。

曬書臺 在上蔡縣北三十里,相傳孔子遇雨曬書處。

高皇臺 在上蔡縣東北,相傳漢高祖築。光武臺 在上蔡縣東北,臺下有井,名「光武井」 ,漆雕開。故里 在上蔡縣城南。

李斯故宅 ,在上蔡縣西南,中有井,名「李斯井。」 翟廷尉故里 ,在上蔡縣城東。

翫花樓 在上蔡縣城西三里,今廢。

鮦陽故城 在新蔡縣。《前漢書·地理志》應劭曰:「在鮦水之陽。後漢永平元年,封陰慶為鮦陽侯於此。」

官津 ,在新蔡縣南十里。魯昭公二十年,孔子自楚及蔡問津之處。

楚武王戍 在新蔡縣東七十里鮦陽城,齊豫州刺史裴叔業侵魏楚王戍,即此。蓋因其地有楚王墓,魏於此置戍,故稱楚王戍。

四望城 ,在新蔡縣東二十五里。《魏書》云:「新蔡郡治有四望城,俗傳項羽屯兵處。」

鐵丘臺 在新蔡縣西南五十里,上有漢光武廟,世傳光武駐馬於此。

酒池 在新蔡縣鮦陽城內。萬曆時,居民鑿井得磚屋,方廣如池,有石額題「游息書屋」 四字。其額先在居民馬氏家,此即畢吏部酒池也。傍立碑記。後居民碎石燒灰,無復存者。

大呂亭 在新蔡縣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僅存土基。

櫟亭 在新蔡縣北二十里野櫟店。《左傳》昭公四年,吳伐楚,入櫟,即此。

西平故城 在西平縣西北隅,遺址半存。冶爐城 ,在西平縣西七十五里。戰國韓王造劍處。晉於此置鐵官,令別領戶,城址猶存。狄城 ,在西平縣,俗傳為宋將軍狄青屯兵處。棠谿 ,在西平縣冶爐城傍,上有龍泉,水匯為谿,以淬刀劍,特為堅利。蘇秦說韓王,謂劍戟出於棠谿,《鹽鐵論》云「有棠谿之劍。」 即此。

赧王陂 在西平縣。相傳周赧王建城於此,今遺址猶存,每遇陰霧,土人遙望之,城郭宛然。僊女池 在新蔡縣東八里。相傳董永遇僊女於此。

《鄧艾陂 》在新蔡縣。艾所置陂凡二十四處,今皆廢。

柏亭 在新蔡縣城西,即柏子國故址。

吳房城 即遂平縣城。見《沿革》。

文城 在遂平縣西南五十里。元濟將吳秀琳據文城柵,李愬先攻克之,遂入蔡。

鳳凰臺 在遂平縣西南,高丈許。相傳唐時有鳳止其上。

《狗塚 》,在遂平縣城東北三十里。昔有人蓄一犬,每行則隨之,冬月飲酒沉醉,臥於草地,野燒將及身,犬展水濕,草火不能害,及寤,犬已死矣,以土封之,遂成塚。

道城 ,在確山縣北二十里,即春秋時道國之地。

朗陵故城 ,在確山縣西南三十五里。晉封何曾為朗陵公,即此。

四望城 ,在確山縣東南。後魏王肅築之以禦梁。

征羌故城 在確山縣東。漢所置縣。

高皇臺 ,在確山縣東南四十里。

慎陽廢縣 在真陽縣北四十里。漢所置縣。建安城 ,在真陽縣南五十里,莫考所建。今城池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