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9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遲,且拆裂缺落,甚則全耳皆墮而無血。」扣其玉合中 藥為何物,乃不肯言,但云:「此藥市中亦有之,價甚貴」, 方匕直錢數千。某輩早朝遇極寒則塗少許。吏卒輩 則別有藥,以狐溺調塗之亦效。

《卻掃編》:政和中,杜相充以列卿使遼時新更左右僕 射為太宰少宰。既至遼,館伴者問:「南朝新定宰相官 名,亦有據乎」,杜曰:「『曾讀《周禮》否』?館伴者不悅曰:《周禮》 豈不嘗讀,正以《周官》太宰卿一人,則天官之長也,小 宰、中大夫二人,其屬耳,安得相抗而為二宰哉?」杜無 以應。及還,以失言被黜。

《老學庵筆記》:「魏道弼參政使金人軍中,抗辭不撓。金 人大怒,欲於馬前斬之,揮劎垂及頸而止,故道弼頭 微偏。」

《國老談苑》:趙世長以宗正卿北使,時九月,既宴薦瓜, 主客舉謂世長曰:「北方氣候誠早,彼想未也。」世長對 曰:「本朝來歲季夏,此味方盛,故知其節物晚也。」 《貴耳集》:孝廟在御,北使進國書,必起御座三步,中貴 取進,忽賀正使至殿上,去御座數十步,必欲屈萬乘 親臨,移時不決。知閣王抃忽撒起國書云:「駕興,虜使 失儀。」而孝廟喜王抃之機捷。孝廟《聖語》云:「在朝無一 人乞斬北使者。」毘陵丁逢以選人上書乞斬北使,不 執臣禮以存中國之體。孝廟大喜,即改京秩。

《老學庵筆記》:「淳熙己酉,金國賀登寶位使,自云悟室 之孫,喜讀書。著作郎權兵部郎官,鄧千里館之。因遊 西湖,至林和靖祠堂,忽問曰:『林公嘗守臨安耶』?千里 笑而已。」

《貴耳集》:石湖范至能成大以中書舍人為祈請使,至 鹵庭,頗立節。葛王臨辭有言曰:「天下是天下之天下, 有德者得之。但使宋帝修德而已,不憂天下之不歸。 壽皇所以聖德日新,基於此也。」

《老學庵筆記》:謝子肅使回云:金群臣自徒單相以下, 大抵皆白首老人,徒單年過九十矣。又云:金姓多三 兩字,又極怪,至有姓斜卯者。己酉春,金移文境上曰: 「皇帝生日本是七月,今為南朝使人冒暑不便,已權 改作九月一日。」其內鄉之意,亦可嘉也。

《貴耳集》:壽皇議遣湯鵬舉使金,沈詹事樞在同列,間 發一語,操吳音曰:「官家好獃。」此語遂達於上,大怒,差 四從官審責沈曾與不曾有此語,對云:「臣有此語。」即 日謫筠州。湯侍御史使金,壽皇專差中貴𣅿𣅿等人, 使回程先取國書,星夜以聞。壽皇得之,啟匣元封不 開,國書復回。湯以專對失職得謫,湯以先言有驗得 歸。

謝文昌源明館伴北使時,寧廟初即位,定冊時,諸臣 頗有議論,北使忽問謝云:「伊尹放太甲於桐,此何義?」 指光宗屬疾而言。謝答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 之志則不可。避一篡字。」朝論甚偉。

《金史劉筈傳》:皇統元年,筈充江南封冊使,假中書侍 郎。既至臨安,而宋人牓其居曰「行宮。筈曰:『未受命而 名行宮,非也。請去牓而後行禮』。」宋人驚服其有識,欲 厚賄說之,奉金珠三十餘萬,而筈不之顧,皆歎曰:「大 國有人焉!」

《梁肅傳》:「肅改刑部尚書,宋主屢請免立受國書之儀, 世宗不從。及大興尹璋為十四年正旦使,宋主使人 就館,奪其書而重賂之。璋還杖一百五十,除名,以肅 為宋國詳問使。其書略曰,盟書所載,止於帝加皇字, 免奉表稱臣,稱名再拜,量減歲幣,便用舊儀,親接國 書。茲禮一定,於今十年。今知歲元國信使到彼,不依 禮例引見,輒令迫取於館。姪國禮體當如是耶?往問 其詳,宜以誠報。」肅至宋,宋主一一如約,立接國書。肅 還,附書謝,其略曰:「姪宋皇帝謹再拜致書於叔大金 應天興祚欽文廣武仁德聖孝皇帝闕下:惟十載遵 盟之久,無一毫成約之違。獨顧禮文,宜存折衷。矧辱 函封之貺,尚循躬受之儀。既俯迫於」輿情,常屢伸於 誠請。因歲元之來使,遂商搉以從權,敢勞將命之還, 先布鄙悰之懇。自餘專使肅控請,祈肅還至泗州,先 遣都管趙王府長史駝滿蒲馬入奏,世宗大喜,欲以 肅為執政,左丞相良弼曰:「梁肅可相,但使宋,還即為 之,宋人自此輕我矣。」上乃止。

《張通古傳》:通古,易州易縣人。除中京副留守,為詔諭 江南使。宋主欲南面,使通古北面,通古曰:「大國之卿, 當小國之君,天子以河南陝西賜之宋,宋約奉表稱 臣,使者不可以北面。若欲貶損使者,使者不敢傳詔。」 遂索馬欲北歸。宋主遽命設東西位,使者東面,宋主 西面受詔,拜起皆如儀。使還,聞宋已置戍河南,謂送 伴韓肖胄曰:「天子裂壤地益南國,南國當思圖報大 恩。今輒置守戍,自取嫌疑。若興師問罪,將何以為辭! 江左且不可保,況齊乎!」肖胄惶恐曰:「敬聞命矣。」即馳 白宋主,宋主遽命罷戍。通古至上京,具以白宗幹,及 其部置未定,當議收復。宗幹喜曰:「是吾志也。」即除參 知行臺尚書省事。

《黃久約傳》:「久約授左諫議大夫,兼禮部侍郎,為賀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