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1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先坐事謫上林典簿,至是為工部主事,附詩教。浚 求吏部不得,大恨,反攻之,并詆從哲。詩教怒,煥為黜 之麟。時嘉遇及工部主事鍾惺、中書舍人尹嘉賓、行 人魏光國皆以才名,當列言職。詩教輩以與之麟善, 抑之,俾不與考選,以故嘉遇不能無怨。四十七年三 月,《遼東敗書》聞,嘉遇遂抗疏言:「遼左三路喪師,雖緣 楊鎬失策,揆厥所由,則以縱貸李維翰故。夫維翰喪 師辱國,罪不容誅,乃僅令回籍聽勘。誰司票擬,則閣 臣方從哲也。誰司糾駁,則兵科趙興邦也。參貂白鏹, 賂遺絡繹,國典邊防,因之大壞。惟陛下立斷。」疏入,未 報,從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詩教。於是詩教、興 邦及亮嗣、延登、壯麗輩,交章力攻詩教,謂嘉遇不得 考選,故挾私狂逞。嘉遇言「詩教於從哲,一心擁戴,相 倚為奸。凡枚卜、考選諸大政,百方撓阻,專務壅蔽,遏 絕主聰。遂致綱紀不張,戎馬馳突,臣竊痛之。今內治 盡壞,縱日議兵食,談戰守,究何益於事?故臣為國擊 奸,冀除禍本,雖死不避,尚區區計升沉得喪哉!」時興 邦以右給事中掌兵科,先有旨俟遼東底寧,從優敘 錄。至是,以嘉遇連劾吏部,遂立擢為太常少卿。嘉遇 益憤,疏言:「四路奏功,興邦必將預其賞,則今日事敗, 興邦安得逃其罰?且不罰已矣,反從而超陟之,是臣 彈章適為薦剡,國家有如是法紀哉!」疏奏,諸御史復 合詞攻嘉遇。嘉遇復疏言:「古人有云:『見無禮於君者 逐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詩》教興邦,謂臣不得臺諫 而怒。夫爵位名秩,操之天子,人臣何敢干?必如所言, 是考選予奪,二臣實專之,此無禮於君者一。事寧優 敘,非明旨乎?乃竟蔑而棄之,此無禮於君者二』。」魏光 國疏論詩教,為通政沮格。夫要截實封者斬,自來奸 臣不敢為,而詩教為之,此無禮於君者三。二奸每事 請託,一日以七事屬職方郎楊成喬,成喬不聽,遂逐 之去。詩教以舊憾欲去其鄉,知府考功郎陳顯道不 從,亦逼之去。夫「吏、兵二部,天子所以馭天下也,而二 奸敢侵越之,此無禮於君者四。有臣如此,臣義豈與 俱生哉?」先是,三黨諸魁交甚密,後齊與浙漸相貳。布 衣汪文言者,素遊黃正賓、于玉立之門,習知黨人本 末。後玉立遣之入都,益悉諸黨人所為,策之曰:「浙人 者,主兵也。齊、楚則應兵。成功之後,主欲逐客矣。然柄 素在客,未易逐,此可搆也。」遂多方設奇間之,諸人果 相疑。而鄒之麟既見惡,齊黨亦交鬥其間,揚言齊人 張鳳翔為《文選》必以年例斥宗文、廷元。於是齊、浙之 黨大離。及是,嘉遇五疏力攻,詩教輩亦窘。而浙人唐 世濟、董元儒遂助嘉遇排擊,自是亓、趙之勢頓衰。興 邦竟不果遷,自引去,時論快焉。光宗立,嘉遇乞改南 部,就遷吏部員外郎。天啟中,趙南星秉銓,召為考功 員外郎,改文選,署選事。時左光斗、魏大中以嘉遇與 之麟、韓敬同年相善,頗疑之。已,見嘉遇公廉,亦皆親 善。及陳九疇劾謝應祥,語連嘉遇,鐫三級調外。語具 《南星傳》。未幾,黨人張訥誣劾南星,并及嘉遇,遂除名。 尋鍛鍊光斗、大中獄,誣嘉遇嘗行賄,逮訊論徒,憤恨 發病卒。崇禎初,贈太常少卿。

汪應蛟

按《明外史》本傳:「應蛟,字潛夫,婺源人。萬曆二年進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歷南京禮部郎中,給由入都。值吏 部侍郎陸光祖與御史江東之等相訐,應蛟不直光 祖,抗疏劾之,於政府多所譏切。累遷山西按察使,治 兵易州時,礦稅擾民,應蛟上言:『陛下私利帑藏,而不 顧閭巷之傷殘;少娛目前,而不虞將來之隱禍。馴至 民竊,變起瓦解,勢成天下事,尚忍言哉』!」因陳礦使王 虎貪恣狀,不報。朝鮮再用兵,移應蛟天津。及天津巡 撫萬世德經略朝鮮,即擢應蛟右僉都御史代之。屢 上兵食事宜,扼險列屯,軍聲甚振。稅使王朝死,帝將 遣代。應蛟疏請止之,忤旨,切責。朝鮮事寧,移撫保定。 歲旱蝗,賑恤甚力。已,極言畿民困敝,請盡罷礦稅。會 奸人柳勝秋等妄言括畿輔稅,可得銀十有三萬。應 蛟三疏力爭,然僅得減半而已。三十年春,帝命停礦 稅,俄中止,應蛟復力爭不納。應蛟在天津,見葛沽、白 塘諸田,盡為汙萊,詢之土人,咸言斥鹵不可耕。應蛟 念地無水則鹼,得水則潤,若營作水田,當必有利。乃 募民墾田五千畝,為水田者十之四,畝收至四五石, 田利大興。及移保定,乃上疏曰:「天津屯兵四千,費餉 六萬,俱斂諸民間。留兵則民告病,恤民則軍不給。計 惟屯田可以足食。今荒土連封,蒿萊彌望。若開渠置 堰,規以為田,可七千頃,頃得穀三百石。近鎮年例可 以兼資,非獨天津之餉足取給也。」因條畫墾田丁夫 及稅額多寡以請,得旨允行。已,請廣興水利,略言:「臣 境內諸川,易水可以溉金臺,滹水可以溉恆山,溏水 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國。漳水來自鄴下,西門 豹嘗用之。瀛海當諸河下流,視江南澤國不異,其他 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請通 渠築防,量發軍夫,一準南方水田之法行之所部六 府,可得田數萬頃,歲益穀千萬石。畿民從此饒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