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1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純禮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 聞玉音,謂朴曰:『某事豈便於國乎,某事豈便於民乎』? 朴曰:『承旨知而不言,無父風也』。純禮泣下。右司諫陳」 瓘薦朴,有旨召對。朴首言:「熙寧、元豐以來,政體屢變, 始出一二大臣所學不同,後乃更執圓方,互相排擊。 失今不治,必至不可勝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學,不求 諸己而惟王氏之聽,敗壞心術,莫大於此。願詔勿以 王氏為拘,則英材輩出矣。」蔡京惡朴鯁直,他執政三 擬官皆持之不下,復以為虔州教授。

《桯史》:徽祖居端邸時,藝文之暇,頗好馴養禽獸以供 玩。及即位,貂璫奉承,羅致稍廣。江公望在諫省聞之, 亟諫,上大悅,即日詔內籞盡縱弗留。殿中有一畜,久 而馴不肯去,上親以麈尾逐之,迄不離左右。乃刻公 望姓名於麈柄曰:「朕以旌直臣也。」及公望去國,嬖臣 用事,浸淫及於艮嶽矣。都城廣莫,秋風夜靜,禽獸之 聲四徹,宛如荒郊。識者以為不祥,益思江之忠焉。 《揮麈前錄》:雍孝聞,蜀士之秀也。元符末,有聲太學,學 者推重之。崇寧初,省試奏名第一。前此屢上封事剴 切,九重固已默識其名。至是殿策中力詆二蔡及時 致未便者,徽宗大怒,減死竄海外。宣和末,上思其忠, 親批云:「雍孝聞昨上書致罹刑辟,忠誠可嘉。特開落 過犯,授修武郎、閤門宣贊舍人。」命攽,而孝聞死矣。於 是錄其子子純為右選。紹興初,從張魏公入蜀,魏公 令屬趙哲軍中。哲誅,子純坐編管。既死,魏公憐之,復 致其子安行一官。紹興間,以告訐流嶺外,不知所終。 三世俱以罪廢,與前所紀諸家不侔,然亦不幸也。 《揮麈三錄》:鄒志全既以元符抗疏徙新州,繼又遭溫 益、鍾正甫之困辱,禍患憂畏,瀕於死所。建中靖國之 初,召還,自流人不及一年,遂代言西掖傷弓之後,噤 不出一語。吳興劉希范時為太學生,以書責之,陳義 甚高,云:「玨少而學經,究觀《春秋》,責備賢者之義,私竊 疑之,以為世之賢者不易得也。求之百餘年間,所得 不過十數人;求之億萬人間,所得不過一二人。苟有 未至,猶當掩蔽以全其名,奈何反責其備哉!」及長,式 觀史氏眇覿昔人,特立獨行以自著見者甚眾,然靡 不有初,鮮克有終。其能終始一德,以全公忠之節者 幾希。稱於當年,罕全令名;著於史氏,鮮有完傳。豈特 賢者之過哉,亦當時君子不能相與輔其不及之罪 也。然則《春秋》責備之義,是乃垂戒萬世,欲全賢者之 善,此某所以不避僭易,輒獻所疑於門下也。某自為 兒童,即聞閣下場屋之名,及有知識,又誦閣下場屋 之文,固以閣下為當今辭人,然未敢直以古人大節 望閣下也。暨游太學,在諸生中往往有言「前數年有 博士鄒公,經甚明,文甚高,行甚」修,不能低回當世,以 直去位,方且歎息,願見風采而不可得。未幾,閣下被 遇泰陵,進列諫垣,極言時政,萬里遠謫。方是之時,某 以東下,所過郡縣,每見親朋故舊,下及田夫里婦,必 問閣下貌孰似年,今幾逢天子之怒,誰與解之?家累 之重,誰與恤之?莫不咨嗟稱誦,或至泣下。前此以言 得罪者眾矣,閣下之名,獨隱然特出,不知何以致此? 豈忠信之誠,感於人心者深而然耶?則天下所以待 閣下雅,亦不為不重矣。今天子嗣位,首加褒擢,授以 舊職,繼拜司諫,乃直起居,乃典文誥。歲未再周,職已 五易,越錄超等,罕見其比。則天子所以望閣下雅,亦 不為不大矣。爰自入朝以來,天下之士,翹首跂踵,冀 閣下日以忠言摩上,不謂若今之為起居舍人者,止 司記錄而已也,不謂若今之為中書舍人者,止事文 筆而已也。踰年之間,不過言一張寅亮之不可罪爾, 其佗不聞有所發明,言「某事可行,某事不可行,某人 可用,某人不可用」,有識之士,私竊疑之。始閣下之為 博士,不顧爵位,力言經術取士之美,拂衣而歸,非知 有紹聖之報也。其為諫官,不避誅責,極陳中宮廢立 之失,遠貶蠻徼,非知有今日之報也。誠以信其所學, 行其所志耳。然昔以博士而言之,今以侍從而不言; 昔未信於君而言之,今信於君而不言,此人之所以 疑也。為閣下解者曰:「閣下之不言以職,非臺諫也。」疑 者曰:「唐文宗命魏謨」以兩省屬,皆可論朝廷事。故范 希文為祕閣校理,則言人主不宜北面為壽;為東南 安撫,則言郭后不宜以小過廢;為天章閣待制,則言 時政所以得失;為開封尹,則言遷進所以公私。後世 之議希文者,必稱其愛君忠國,不聞罪其侵官也。今 以職非臺諫而不言,是不以希文自處也。為閣下解 者,又曰:「閣下之不言,以當今無大得失也。」疑者曰:「唐 太宗嘗怪舜作漆器,禹雕其俎,諫者數十不止。褚遂 良謂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橫流,則無復事矣。當今 庶政之行,雖曰盡善,亦豈無過舉者乎?百官之間,雖 曰多才,亦豈無姦佞者乎?從官相繼而出,豈皆以不 稱職乎?言官相繼而逐,豈皆以其罪乎?事」之,若制器 雕俎者尚多也。乃以非大政事而不言,是不以舜、禹 事其君也。則閣下不免天下之疑必矣。方閣下有正 言之命,人人相賀,其君子曰:「為我寄聲正言公。」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