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1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孟攀鱗傳》:攀鱗,世祖中統三年授翰林待制、同修《國 史》。至元初,召見,條陳七十事,大抵「勸上以郊祀天地, 祠太廟,制禮樂,建學校,行科舉,擇守令以字民,儲米 粟以贍軍,省無名之賦,罷不急之役。百司庶府,統於 六部,紀綱制度,悉由中書,是為長久之計。」世祖悉嘉 納之。

《竇默傳》:默嘗與劉秉忠、劉肅、商挺侍上前,默言:君有 過舉,臣當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今則不然。君曰 可,臣亦以為可。君曰否,臣亦以為否。非善政也。明日, 復侍帝於幄殿,獵者失一鶻,帝怒,侍臣或從旁大言, 謂宜加罪。帝惡其迎合,命杖之,釋獵者不問。既退,劉 秉忠等賀,默曰:非公誠結主知,安得感悟至此。 《不忽木傳》:不忽木,至元二十一年,召參議中書省事。 時盧世榮阿附桑哥,言能用己則國賦可十倍於舊。 帝以問不忽木,對曰:「自昔聚斂之臣如桑弘羊宇文 融之徒,操利術以惑時君,始莫不謂之忠,及其罪稔 惡著國,與民俱困,雖悔何及。願陛下無納其說。」帝不 聽。二十二年,世榮以罪被誅,帝曰:「朕殊愧卿。」

《王惲傳》:「惲至元二十六年,授少中大夫,福建閩海道 提刑按察使,每謂為治之本在於得人,乃進言於朝 曰:福建所轄郡縣五十餘,連山距海,實為邊徼重地。 平定以來,官吏貪殘,故山寇往往嘯聚,愚民因而蟻 附,剽掠村落。官兵致討,復蹂踐之,甚非朝廷一視同 仁之意也。今雖不能一一擇任守令,而行省官僚如 平章左丞尚缺,宜特選清望素著,簡在帝心,文足以 撫綏黎庶,武足以折衝外侮者,使鎮靜之,庶幾治安 可期矣。」時行省討劇賊鍾明亮無功,惲復條陳利害 曰:「福建歸附之民,戶幾百萬,黃華一變,十去四五。今 劇賊猖獗,又酷於華,其可以尋常草竊視之?況其地 有溪山之險,東擊西走,出沒難測,招之不降,攻之不 克。宜選精兵,申明號令,專命重臣節制,以計討之,使 彼勢窮力竭,庶可取也。」二十八年,召至京師。二十九 年春,見帝於柳林行宮,遂上《萬言書》,極陳時政。授翰 林學士、嘉議大夫。

《廉希憲傳》:希憲疾,世祖詔徵揚州名醫視之。希憲服 其藥,能杖而起。帝喜謂希憲曰:「『卿得良醫,疾向愈矣』。 對曰:『醫持善藥以療臣疾。苟能戒慎,則誠如聖諭。設 或肆惰,良醫何益』?」蓋以醫諷諫也。

《許國禎傳》:國禎子扆,一名忽魯火孫,轉正議大夫,仍 提點太醫院事。有竊大安閣禮神之幣者,將誅之,群 臣莫敢言,忽魯火孫獨諫曰:「敬神,善事也,因置人於 死地,臣恐神不享所祭。」帝即命釋之。

《楊朵兒只傳》:朵兒只遷宣徽副使,有言近臣受賄者, 帝怒其非所當言,將誅之。時張珪為御史中丞,叩頭 諫,不聽。朵兒只言於帝曰:「誅告者失刑,違諫者失誼。 世無諍臣久矣,張珪真中丞也。」帝喜,竟用珪言,拜朵 兒只為侍御史。

《經濟類編》:元武宗時,阿沙不花見帝容色日悴,乘間 進曰:「陛下八珍之味不知御,萬金之身不知愛,而唯 麴糵是耽,妃嬪是好,是猶兩斧伐孤樹,未有不顛仆 者。陛下縱不自愛,獨不思祖宗付託之重,天下仰望 之切乎?」帝悅曰:「非卿孰為朕言?」因命進酒。阿沙不花 頓首謝曰:「臣方欲陛下節飲,而反勸之,是臣之言不 信於陛下也。臣不敢奉詔。」左右皆賀,帝得直臣 《元史李謙傳》:仁宗即位,召十六人,謙居其首,乃力疾 見帝於行在,疏言九事,其略曰:「正心術以正百官,崇 孝治以先天下,選賢能以居輔相之位,廣視聽以通 上下之情,恤貧乏以重邦家之本,課農桑以豐衣食 之源,興學校以廣人材之路,頒律令使民不犯,練士 卒居安慮危。至於振肅紀綱,糾察內外臺憲之官,尤 當選素著清望、深明治體、不事苛細者為之。」帝嘉納 焉。

《拜住傳》:英宗從容謂拜住曰:「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 人思慮所及。汝為朕股肱,毋忘規諫,以輔朕之不逮。」 拜住頓首謝曰:「昔堯舜為君,每事詢眾善,則舍己從 人,萬世稱聖。桀紂為君,拒諫自賢,悅人從己,好近小 人,國滅而身不保。臣等仰荷洪恩,敢不竭忠以報?然 事言之則易,行之則難,惟陛下力行,臣等不言,則臣 之罪也。」帝嘉納之。又嘗謂拜住曰:「今亦有如唐魏徵 之敢諫者乎?」對曰:「盤圓則水圓,盂方則水方。有太宗 納諫之君,則有魏徵敢諫之臣。」帝並善之。

《陳思謙傳》:「思謙改禮部主事,首言教坊、儀鳳二司,請 併入宣徽,以清禮部之選。其官屬不當與文武臣並 列,朝會宜置百官之後,大樂之前。詔從之。」

《虞集傳》:「集每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委曲盡言。或 隨事規諫,出不語人,諫或不入。歸家悒悒不樂,家人 見其然,不敢問其故也。」

《逯魯曾傳》:魯曾除太常博士,武宗一廟未立,后主配 享,集群臣廷議之。魯曾抗言:先朝以武宗皇后真哥 無子,不立其主。時伯顏為右丞相,以為明宗之母亦 乞列氏,可以配享。徽政院傳太后旨,以文宗之母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