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1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直言讜論倡於朝,於是中外搢紳知以名節相高, 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變,志士投袂 「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節相望, 班班可書」,匡直輔翼之功,蓋非一日之積也。奉詔修 《三史》,集儒臣議凡例,前代忠義之士,咸得直書而無 諱焉。然死節死事,宜有別矣。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 或銜命出疆,或受職守土,或寓官閒居,感激赴義,雖 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之死靡二」,則皆為忠義之 上者也。若勝負不常,陷身俘獲,或慷慨就死,或審義 自裁,斯為次矣。若蒼黃遇難,霣命亂兵,雖疑傷勇,終 異苟免,況於國破家亡,主辱臣死,功雖無成,志有足 尚者乎!若夫世變淪胥,毀跡冥遯,能以貞厲保厥初 心,抑又其次歟。至於布衣危言,嬰鱗觸諱,志在衛國, 遑恤厥躬。及夫鄉曲「之英,方外之傑,賈勇蹈義,厥死 惟均。」以類附從,定為等差。

冊府元龜

《忠》

夫忠者國之寶民之望而臣下之高行也。是以先王 著移忠之義前史垂盡忠之訓出身事主其大者乎! 若乃任以爪牙委以心膂總戎昭之寄當帥臣之重 安危所注社稷是衛固宜休戚之同體赴蹈而畢命 焉三代之後居其任者或臨患不忘其國或殺身有 益於君或累及而行明或難至而節見舍生以全義 竭力以紓患,遺風餘烈,煥乎前聞。古人所謂「死而不 朽,久而彌新」者,誠哉是言矣。

《忠義》

夫珪璋之德投烈火而辨松柏之姿涉歲寒而顯忠 臣之志因危難而睹義士之操遇顛沛而彰當夫周 道衰微諸侯立政既有內患且多外虞苟或失人何 以為國乃有參家陪之列當囏阨之會秉大節仗明 誠不以利回不以威奪臨鈇鉞而靡懼隳肝膽而無 悔或身徇於社稷或功濟於邦家雖成敗有殊而蹈 死無異,故可書之竹帛,賁其封樹,聳觀於千載,伸勸 於多士焉。

《忠烈》

夫有生者世之所共貴守死者人之所甚難而有委 質事君陳力就列遭時不造秉節無貳冒難履險而 罔憚齎志畢命而是圖自非內蘊專精之誠舉無媮 苟之念保丹赤而自誓經顛沛而不渝。又安能比鴻 毛以自輕履虎尾而弗畏者也。中代而下不乏其人 觀其植節匪遷徇義為務臨危益勵視死如歸古人 云:「疾風知勁草」斯之謂矣。其或脫坎窞之阨免鯨鯢 之害功濟於世身享其榮者,亦固有焉。

《死節》

《禮》曰:「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又曰:「臨陣無勇非孝也。」 又臨難毋苟免是知束髮事君竭誠許國蓋臣子之 常分也。若乃辭色慷慨承白刃而不顧膽氣倜儻雖 眾潰而獨死或抗節不從於戎首或城陷不屈其剛 操或後進已至詎肯解舟而輕去或主帥前卻自率 屬兵而赴敵此皆抗志忠烈垂名竹帛至如以杙抉 傷,得矛亡戟,一則恥不終其賜,一則恨不快其心,至 於《畢命》,抑其次也。

《死事》

古之謂「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者蓋慮乎!不得 其所也。」若乃委質以事君陳力而就列有死無貳乃 其分焉矧夫處分閫之任總貞師之寄所以式遏寇 虐作固垣翰夾輔宗社保障黎元誠安危之注意而 委賴之尤重者也。乃有遘難虞之會當討擊之際純 心內激拳勇外發執金鼓而作氣冒矢石而無憚奮 不顧身淪於鋒刃其或失先聲後實之效當彼眾我 寡之勢戰則奔潰守則淪覆而能執心不撓握節自 誓捐軀死難歿而益榮此所謂「執戈衛社隕首無悔」 者矣。

《忠節》

《傳》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者忠也。」蓋臣之事君能致 其身而忘其死斯之為令德焉漢氏而下重臺閣之 選良以出入扃禁參陪侍從奉承顧問與聞政事故 其選益精而厥任彌重乃有挺貞確之操聳純亮之 志臨危難而必奮處屯夷而有守秉大節而不可奪 執大義而無所苟誠心蘊於內風烈彰乎!外其或終 罹否運,至於殞命者,亦不乏焉。千載之下,凜乎其有 生氣矣。

《義烈》

《孔子》曰:「儒有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曾 子亦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孟軻所謂舍生 而取義皆義烈之謂也。」若夫君子之行己烈士之挺 操蓋將抗名城以全所守激孤風以勵浮俗義之所 在奮不顧死乃有愛賢者而慮廢命感知己而思報 德忠所事而赴難存弱緒而踐言毒之以楚掠而無 貳劫之以鋒刃而靡屈蹈危以紓患冒險以申冤嫉 惡罔顧發憤不已莫不捐軀忘死齎志畢命慷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