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細處。且如冠,便須於祭祀當用如何,底,於軍旅當用 如何,底於平民當用如何,底於見長上當用如何,底 於朝廷治事當用如何底,天子之制當如何,卿大夫 之制當如何,士當如何,庶人當如何。」這是許多冠都 定了,更須理會衣服等差,須用上衣下裳。若佩玉之 類,只於大朝會大祭祀用之。五服各用上衣下裳,齊 斬用粗布。期功以下,又各為降殺。如上組衫一等,紕 繆鄙陋服色都除了。如此便得大綱正。今若只去零 零碎碎理會些小,不濟事。如今若考究《禮經》,須是一 一自著考究教定。

南北朝是甚時節,而士大夫間禮樂不廢。有考禮者, 說得亦自好。

《通典》好一般書,向來朝廷理會制度,某道:「卻是一件 事,後來只恁休了。」又曰:「《通典》亦自好設一科。」又曰:「《通 典》中間。」一作後面數卷議亦好。

祖宗時,有開寶通禮科學究試《默義》,須是念得《禮》熟, 是得禮官用此等人為之,介甫一切罷去,盡令作大 義。故今之禮官,不問是甚人皆可做。某嘗謂朝廷須 留此等專科,如史科亦當有。

叔器問四先生《禮》。曰:「二程與橫渠多是古禮。溫公則 大概本《儀禮》,而參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溫公較穩,其 中與古不甚遠,是七八分好。若伊川《禮》,則祭祀可用。 婚禮,惟溫公者好。」

嘗見劉昭信云:「《禮》之趨翔、登降、揖遜,皆須習,也是如 此。漢時如甚《大射》等禮,雖不行,卻依舊令人習,人自 傳得一般。今雖是不能行,亦須是立科,令人習得,也 是一事。」

古者禮學是專門名家,始終理會此事,故學者有所 傳授,終身守而行之。凡欲行禮,有疑者輒質問所以 上自宗廟朝廷,下至士庶鄉黨典禮,各各分明。漢唐 猶有此意,如今直是無人。如前者某人丁所生繼母 憂,《禮經》必有明文,當時滿朝更無一人知道合當是 如何,大家打鬨一場。後來只說「莫若從厚」,恰似無奈 何,本不當如此姑徇人情。從厚為之,是何所為如此? 豈有堂堂中國朝廷之上以至天下儒生無一人識 此禮者?然而也是無此人。州州縣縣秀才與太學秀 才,治《周禮》者不曾理會得《周禮》,治《禮記》者不曾理會 得《禮記》,治《周易》者不曾理會得《周易》,以至《春秋》《詩》都 恁地,國家何賴焉?

古禮難行,後世苟有作者,必須酌古今之宜。若是古 人如此繁縟,如何教今人?要行得古人上下習熟,不 待家至戶曉,皆如饑食而渴飲,略不見其為難。本朝 陸農師之徒大扺說《禮》,都要先求其義。豈知古人所 以講明其義者,蓋緣其儀皆在,其具並存,耳聞目見, 無非是禮。所謂三千三百者,較然可知。故於此論說 其義,皆有據依。若是如今古禮散失,百無一二存者, 如何懸空於上面說義?是說得甚麼義?須是且將散 失諸《禮》,錯綜參考,令節文度數一一著實,方可推明 其義。若錯綜得實,其義亦不待說而自明矣。

禮時為大,使聖賢有作,必不一切從古之禮。疑只是 以古禮減殺,從今世俗之禮,令稍有防範節文,不至 太簡而已。觀孔子欲從先進,又曰「行夏之時,乘殷之 輅」,便是有意于損周之文,從古之樸矣。今所集禮書, 也只是略存古之制度,使後人自去減殺,求其可行 者而已。若必欲一一盡如古人衣服冠履之纖悉畢 備,其勢也行不得。

「古禮繁縟,後人于禮日益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禮, 亦恐情文不相稱,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禮中刪修,令 有節文制數等威足矣,古樂亦難遽復,且于今樂中 去其噍殺促數之音,并考其律呂,令得其止。更令掌 詞命之官制撰樂章,其間略述教化訓戒及賓主相 與之情,及如人主待臣下恩意之類,令人歌之,亦足」 以養人心之和平。《周禮》「歲時屬民讀法」,其當時所讀 者,不知云何。今若將孝弟忠信等事撰一文字,或半 歲,或三月一次,或以城市,或於鄉村,聚民而讀之,就 為解說,令其通曉,及所在立粉壁書寫,亦須有益。 禮樂廢壞二千餘年,若以大數觀之,亦未為遠,然已 都無稽考處。後來須一箇大大底人出來,盡數拆洗 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今世變,日下恐必有箇碩 果不食之理。以上語類十六條

臣聞之,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遭秦滅學, 禮樂先壞。漢晉以來,諸儒補緝,竟無全書,其頗存者, 三禮而已。《周官》一書,固為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 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牲》《冠義》等篇乃其義 說耳。前此猶有《三禮通禮》、學究諸科,禮雖不行,而士 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說。熙寧以來,王安石變亂舊制, 「廢罷《儀禮》,而獨存《禮記》之科,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其 失已甚。而博士諸生,又不過誦其虛文,以供應舉。至 于其間亦有因儀法度數之實而立文者,則咸幽冥 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議,率用耳學臆斷而已。若乃樂 之為教,則又絕無師授,律尺短長,聲音清濁,學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