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元史儒學周仁榮傳》:「仁榮弟仔肩,字本道,以《春秋》 登延祐五年進士第,終奉議大夫、惠州路總管府判 官。與其兄俱以文學名。」

孟夢恂

按《元史儒學周仁榮傳》:「同郡有孟夢恂者,字長文,黃 巖人。與仁榮同師事楊玨、陳天瑞。夢恂講解經旨,體 認精切,務見行事,四方游從者皆服焉。部使者薦其 行義,署本郡學錄。至正十三年,以設策禦寇救鄉郡 有功,授登仕郎、常州路宜興州判官。未受命而卒,年 七十四。朝廷賜諡號曰康靖先生。所著有《性理本旨》 《四書辨疑》《漢唐會要》《七政疑解》」及《筆海雜錄》五十卷。

陳旅

按《元史儒學陳旅傳》:「旅字眾仲,興化莆田人。先世素 以儒學稱。旅幼孤,資稟穎異。其外大父趙氏學有源 委,撫而教之。旅得所依,不以生業為務,惟篤志於學, 於書無所不讀。稍長,負笈至溫陵,從鄉先生傅古直 游,聲名日著。用薦者為閩海儒學官,適御史中丞馬 雍。古祖常使泉南,一見奇之,謂旅曰:『子館閣器也,胡 為留滯於此』?」因相勉遊京師。既至,翰林侍講學士虞 集見其所為文,慨然歎曰:「此所謂『我老將休,付子斯 文』者矣。」即延至館中,朝夕以道義學問相講習,自謂 得旅之助為多。與祖常交口游譽於諸公間,咸以旅 為博學多聞,宜居師範之選。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 又力薦之,除國子助教。居三年,考滿,諸生不忍其去, 請於朝再任焉。元統二年,出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至 元四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遷國子監丞, 階文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旅於文,自先秦以 來,至唐、宋諸大家,無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潔,必求 合於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有《文集》十四卷。旅 平生於師友之義尤篤,每感虞集為知己。其在浙江 時,集歸田已數載,歲且大比,請於行省參知政事孛 朮魯翀,親奉書幣,請集主文鄉闈,欲為問候計,乃衝 冒炎暑,千里訪集於臨川。集感其來,留旬日而別。惓 惓以斯文相勉,慘然若將永訣焉。集每與學者語,必 以旅為平生益友也。一日,夢旅舉杯相向曰:「旅甚思 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見爾。」既而聞旅卒集, 深悼之。

程文  陳繹曾

按《元史儒學陳旅傳》:「同時有程文、陳繹曾者,皆名士 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禮部員外郎。作文明潔而精 深,集亦多稱之。繹曾字伯敷,處州人。為人雖口吃而 精敏異常,諸經註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其氣 煜如也。官至國子助教。論者謂二人皆與旅相伯仲 云。」

李孝光

按《元史儒學李孝光傳》:「孝光,字季和,溫州樂清人。少 博學,篤志復古,隱居鴈蕩山五峰下,四方之士遠來 授學,名譽日聞。泰不華以師事之。南行臺監察御史 闔辭,屢薦居館閣。至正七年,詔徵隱士,以祕書監著 作郎召,與完者圖、執禮、哈琅、董立同應詔赴京師,見 帝於宣文閣,進《孝經圖說》。帝大悅,賜上尊。明年,陞文」 林郎、祕書監丞。卒於官,年五十三。孝光以文章負名 當世,其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趨世尚,非先秦、兩漢語, 弗以措辭。有文集二十卷。

宇文公諒

按《元史儒學宇文公諒傳》:「公諒字子貞,其先成都人。 父挺祖,徙吳興,今為吳興人。公諒通經史百氏言,弱 冠有操行,嘉興富民延為子弟師。夜將半,聞有叩門 者,問之,乃一婦人,公諒厲身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 辭歸,終不告以其故。至順四年,登進士第,授徽州路 同知婺源州事。丁內艱,改同知餘姚州事。夏不雨,公」 諒出禱輒應,歲以有年,民頌之,以為「別駕。」兩攝會稽 縣,申明冤滯,所活者眾。省檄察實松江海塗田,公諒 以潮汐不常,後必貽患,請一概免科,省臣從之。遷高 郵府推官,未幾,授國子助教,日與諸生辯析諸經,六 館之士資其陶甄者,往往出為名臣。調應奉翰林文 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病得告。後召為國 子監丞,除江浙儒學提舉,改僉嶺南廉訪司事,以疾 請老。公諒平居雖暗室必整衣冠端坐。嘗挾手記一 冊,識其編首曰:「晝有所為,暮則書之,其不可書,即不 敢為,天地鬼神,實聞斯言。」其檢飭之嚴如此。所著述 有《折桂集》《觀光集》《辟水集》《以齋詩槁》《玉堂漫槁》《越中 行槁》,凡若干卷。門人私諡曰「純節先生。」

伯顏

按《元史儒學伯顏傳》:「伯顏,一名師聖,字宗道,哈剌魯 氏,隸軍籍蒙古萬戶府,世居開州濮陽縣。伯顏生三 歲,常以指畫地,或三或六,若為卦者。六歲,從里儒授 《孝經》《論語》,即成誦。蚤喪父,其兄曲出買經傳等書以 資之,日夜誦不輟。稍長,受業宋進士建安黃坦,坦曰: 『此子穎悟過人,非諸生可比』。因命以顏為氏,且名而」 字之焉。久之,坦辭曰:「余不能為爾師,群經有《朱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