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五卷目錄

 經學部紀事三

經籍典第三百六十五卷

經學部紀事三

《宋史吳榮王顥傳》:「顥天資穎異,尤嗜學,每一經終,即 遺講讀官以器幣服馬。」

《郭贄傳》:「初真宗出閣,贄已授經。」

《楊守一傳》。守一稍通《周易》及《左氏春秋》。

《袁逢吉傳》:「逢吉四歲能誦《爾雅》《孝經》,七歲兼通《論語》 《尚書》。周太祖召見,發篇試之,賜束帛,以賞其精習。開 寶八年,以三傳第。明年,以《春秋》博士召。大中祥符中, 拜鴻臚寺少卿。」

慎知《禮傳》幼好學,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自幼 至白首,歲讀《五經》,周而後止。每開卷必正衣冠危坐, 未嘗少懈焉。

《陳堯佐傳》:「少好學,父授諸子經。其兄未卒業,堯佐竊 聽,已成誦。及貴,讀書不輟。」

趙安仁,傳十三通經傳大旨。雍熙二年,登進士第,補 梓州榷鹽院判官。會國子監刻《五經正義》板本,以安 仁善楷隸,遂奏留書之。善訓諸子,各授一經。

《張耆傳》:真宗在東宮,嘗命授以《論語左氏春秋。 鄭戩傳》:「判國子監,選明經生講解經義。」

《趙師民傳》:「年五十來京師,為國子監直講,加崇文院 檢討,崇政殿說書。明年春,帝御迎陽門,召近臣觀圖 畫,復命講讀經史,遷天章閣侍講。在經筵十餘年,甚 見器異。除龍圖閣直學士,知耀州。帝自寫詩寵行,目 以『儒林舊德』。有集三十卷。」

《韓丕傳》:「丕幼孤貧,有志操,讀書于驪山嵩陽。通《周易》 《禮記》,為人講說。」

《李行簡傳》:行簡家貧,刻志于學,讀六經,每至夜分,寒 暑不易。

《郭稹傳》:「稹性和易,文思敏贍,尤刻意于賦,好用經語, 對頗近于諧。聚古畫,不計其貲,購求之。」

《楊億傳》:「億能言,母以小經口授,隨即成誦。」

《孫何傳》:「何十歲識音韻,十五能屬文,為文必本經義。」 《胡則傳》:「陳絳嘗延龍昌期為人講《易》,得錢十萬。絳既 坐罪,自成都械昌期至,則破械,館以賓禮,出俸錢償 之。昌期嘗註《易》《詩》《書》《論語》《孝經》《陰符經》《老子》,其說詭 誕穿鑿,至詆斥周公。以殿中丞致仕,著書百餘卷。嘉 祐中,詔取其書,歐陽修言其異端害道,不當推獎。」 《范正平傳》:「正平字子夷。學行甚高,雖庸言必援《孝經》 《論語》,著《荀里退居編》。以壽終。」

《吳奎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性強記,於書無所不 讀,舉五經。」

《邵亢傳》:「從父飶,字不疑,舉進士,為上元主簿,國子監 立石經。飶善篆隸,召充直講。」

《曾鞏傳》:「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原本六經。 《曾肇傳》:「肇自少力學,博覽經傳。」

《王安石傳》:「『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 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 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 皆以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初,安石訓釋《詩》《書》《周禮》, 既成,頒之學官,天下號曰新義。晚居金陵,又作《字說》, 多穿鑿傅會,其流入于佛老。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 主司純用以取士,士莫能得自名一說。先儒傳註,一 切廢不用。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 爛朝報。」

《王雱傳》:「雱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神宗數留與語, 受詔撰《詩》《書》義。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書成,遷龍圖 閣直學士。」

《錢象先傳》:「象先長於經術,侍邇英十餘年,有所顧問, 必依經以對,反覆諷諭,遂及當世之務。」

《盧士宗傳》:士宗舉五經,侍講楊安國以經術薦之,仁 宗御延和殿,詔講官悉升殿,聽其講《易》。明日,復命講 《泰卦》,又詔經筵官及僕射賈昌朝聽之,授天章閣侍 講,賜三品服。

《徐禧傳》:熙寧初,王安石行新法,禧作《治策》二十四篇 以獻。時呂惠卿領修撰經義局,遂以布衣充檢討。神 宗見其所上策曰:「禧言朝廷用經術,變士十已八九, 然耑襲人之語,不求心通者相半。此言是也,宜試于 有用之地。」

《鄭俠傳》:俠監安上門,安石使其子雱來,語以試法,方 置修經局,欲辟為檢討,更令客黎東美諭意。俠曰:「讀 書無幾,不足以辱檢討,所以來求執經相君門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