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治上言:「願賜板本九經書,用敦儒教。」 許之。

《魚茲國傳》:國中有五經書,得自中國。

《畫墁錄》:嘉祐末,得石經二段於洛陽城,乃蔡邕隸書。 《論語》文,無甚異,唯求之歟,抑與之歟。

《東軒筆錄》:熙寧中,詔王荊公及子雱同修經義成,加 荊公左僕射兼門下侍郎,雱龍圖閣直學士,同日授 命。故參政絳賀詩曰:「陳前輿馬同桓傅,拜後金車有 魯儒。」

《闕里誌》四十七代武仲,元祐初為祕書省正字,累遷 禮部侍郎,出知洪州,著《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內外 制雜文》共百餘卷。

孔僉通五經,尤明三禮、《孝經》《論語》,生徒數百人,為五 經博士。

五十代拱,少孤好學,有習經讀史各三卷。

《續詩話》歐陽公云:「《九僧詩集》已亡。元豐元年秋,余遊 萬安山玉泉寺,於進士閔交如舍得之。交如好治經, 所為奇僻,自謂得聖人微旨,先儒所不能到。貧無妻 兒,不應舉,常寄食僧舍,僧亦不厭苦之。始居龍門山, 猶恐遊人往來多,徙居萬安山,屏絕人事,專以治經 為事。凡數十年,用心益苦,而去人情益」 遠,眾非笑之。 交如不變益堅,雖非中行,其志亦可憐也。

《蘇州府志》:「胡稷言,字正思,少學文於宋祁,得古法。既 從胡瑗學,遂精經術。

張僅,字幾道,吳縣人。治平三年舉進士,與里人顧棠 皆為王安石門下士。安石作《三經義》,二人與焉。」 《處州府志》:「龔原,字深父,遂昌人。宋嘉祐進士,歷寶文 閣待制。初,邑人未知學,原篤志明經,致身通顯,由是 翕然化之。是時周程諸先生猶隱濂洛,原以經學為 世表倡。凡永嘉先輩以經學鳴者,淵源皆出於此。著《 易解》等書,頒布天下,號武陵先生,邑人繪像立祠於 學

王光祖,字文季,松陽人。官大理」 評事,精於理學。朱文 公提舉時,邂逅邑之福安僧舍,文季拱立規掌,如太 極狀。公即異之曰:「王子胸中自有太極。」 間以傳註質 之,文季曰:「『公註《中庸》,不使滋長於隱微之中,愚意當 加潛暗』二字。」 公深然之。後數以詩文往復,有《寄孫竹 湖書》曰:「吾到栝,止得士友王文季一人而已。」

季致平,青田人。隱居不仕,治《詩》《書》《易傳》,會其要領,著《 精覽歸一圖解》。

《元史黃溍傳》:「溍除翰林直學士,尋兼經筵官,執經進 講者三十有二。帝嘉其忠,數出金織紋段賜之,陞侍 講學士,同知經筵事。」

《歐陽元傳》:「元幼岐嶷,母李氏親授《孝經》《論語》諸書,八 歲能成誦。始從鄉先生張貫之學,日記數千言,即知 屬文。弱冠下帷數年,人莫見其面。經史百家,靡不研 ,究伊洛」 諸儒源委,尤為淹貫。延祐元年,詔設科取士, 元以《尚書》與貢

蘇天爵傳於時,中原前輩凋謝殆盡,天爵獨身任一 代文獻之寄,討論講辨,雖老不倦。晚歲復以釋經為 己任,學者因其所居,稱之為「滋溪先生。」

《呂思誠傳》:思誠嘗病古注疏太繁,晦翁刪之太簡,將 約其中以成書,不果。

《韓鏞傳》授饒州路總管,鏞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學宮。 求宿儒學行俱尊者,列為五經師。每治政之暇,必延 見其師生,與之講討經義。由是人人自力於學,而饒 之以科第進者,較他郡為多。

《成遵傳》:「幼敏悟,讀書日記數千百言。年十五喪父,家 貧,勤苦不廢學問,二十能文章。時郡中先輩治進士 業者,遵欲為以不合程式為患。一日,憤然曰:『《四書》《五 經》,吾師也。文無逾于史漢韓柳,區區科舉之作,何難 哉』!至順辛未,至京師,受《春秋》業於夏鎮,遂入成均,為 國子正。」

《曹鑑傳》:「穎悟過人,舉止異常。兒既冠,通五經大義。」 《逯魯曾傳》:「魯曾性剛介,通經術。」

《良吏傳》:「耶律伯堅為澤州長官,大修孔子廟,割田十 畝,置書萬卷,迎儒士李俊民為師,以招延四方來學 者不五六年學之士子以通經被選者,百二十有二 人。」

《忠義傳》:趙弘毅少好學,嘗受經於臨川吳澄 鄭玉,幼敏悟嗜學,既長,覃思六經。

黃哻:博學明經,善屬文,尤長於詩,有詩文傳於世。 《隱逸傳》張特立:世祖在潛邸受王印,首傳旨諭特立 曰:「前監察御史張特立,養素丘園,易代如一。今年幾 七十,研究聖經,宜錫嘉名,以光潛德,可特賜號曰中 庸」 先生。又諭曰:「先生年老目病,不能就道,故令趙寶 臣諭意,且名其讀書之堂曰麗澤。」 壬子歲,復降璽書。 諭特立曰:「白首窮經,誨人不倦,無過不及,學者宗之。 昔已賜嘉名,今復論意。」 所著書有《易集說》《歷年係事 記》。

杜本所著有《四經表義》《六書通編》《十原》等書。

《蘇州府志》:「邵光祖,字弘道,父宦游來吳,因家焉。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