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目錄

 經學部雜錄

 經學部外編

經籍典第三百六十六卷

經學部雜錄

《莊子天道篇》: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 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 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二 經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太謾,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 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 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 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 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 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 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 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 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 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人之難說 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 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 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天道篇》: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 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 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 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於」 手而應之於心,「口不能言,有數焉存於其間,臣不得 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 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 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荀子勸學》篇:「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 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 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 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 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群類之綱 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 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 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 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 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 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 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 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 響矣。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 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 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 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持? 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 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 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 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 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 禮,雖察辨,散儒也。

《榮辱》篇:「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彼固 天下之大慮也,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 萬世也。其㳅!」流同長矣,其溫厚矣,其功盛姚遠矣,非熟 修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 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夫《詩》《書》《禮》《樂》之 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

《儒效》篇:「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 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 《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 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 《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以文之也。《大雅》之所以 為《大雅》者,取是以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以 通之也。」天下之道畢矣。鄉是者臧,倍是者亡。鄉是如 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韓非子難言篇》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 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 而重患也。」

漢陸賈《新語道基》篇:「《鹿鳴》以仁求其群,《關雎》以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