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陵續志》。龜巢槁卒,年九十七。

汪克寬

按《明外史儒林汪克寬傳》:「克寬,字德一,祁門人。祖華, 受業雙峰饒魯,得勉齋黃氏之傳。克寬生而穎異,十 歲時,父授以雙峰問答之書,輒有悟於聖學。乃取《四 書》自定句讀,晝夜誦習,恍然知為學之要,耑勤異於 凡兒。後從父往浮梁,問業於吳仲迂,益篤志於聖賢 之學。元泰定中,有司舉應鄉試,遂中選。及會試,以答」 策切直見黜,慨然嘆道之不行,棄科舉業,盡力於經 學。《春秋》則以胡安國為主,而博考眾說,會萃成書,名 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疏》。《易》則有《程朱傳義音考》,《詩》 有《集傳音義會通》,《禮》有《禮經補逸綱目》有《凡例考異》。 四方學士,聞聲嚮慕,執經門下者甚眾。至正間,蘄黃 兵至,挈家避之深山,室廬貲財,盡遭焚掠。自是簞瓢 屢空,晏如也。太祖戡定徽、婺,克寬,始返故鄉。洪武初, 遣使以禮幣徵至京師,同修《元史》。書成,將授官,固辭 老疾,乃賜銀幣,給驛還。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梁寅

按《明外史儒林梁寅傳》:「寅字孟敬,新喻人。世業農,家 貧,能自力於學,淹貫五經百氏,累舉於鄉不第,遂棄 不復念。嘗遊金陵錢塘,一時名士多願與之交,辟為 集慶路儒學訓導。居二歲,以親老辭歸。明年,天下兵 起,遂隱居教授。及太祖平定四方,徵天下名儒,修述 禮樂,寅就徵已六十餘矣。時以禮律制度分為三局」, 寅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皆推服。書成,賜金帛,將 授以官,寅以老疾辭還,結廬石門山,四方士多從之 學,稱為《梁五經》。有鄰邑士負氣自豪,筮仕得巖邑,詣 寅請教,寅曰:「『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夫何言?」其人問 天德王道之要,寅微笑曰:「言忠信,行篤敬,天德也;不 傷財,不害民,王道也。」其人退曰:「梁子所言平平耳。」後 以不檢敗,語人曰:「吾不敢再見石門先生。」寅卒,年八 十有二。所著有《周易參義》《詩書演義》《周禮考註》《春秋 考義》及《漢唐以來君臣事略》《宋元史節要》及《石門集》 行於世。

趙汸

按《明外史儒林趙汸傳》:「汸字子常,休寧人。生而姿稟 卓絕,初就外傅,讀朱子《四書》,多所疑難。師告以初學 毋過苦意輒不懌,夜盡取朱子書讀之,遂有志聖賢 之學,不屑事舉子業。聞九江黃澤有學行,往從之游。 澤之學,以精思自悟為主,故其教人引而不發。汸一 再登門,乃得《六經》疑義千餘條以歸。已復往留二歲」, 得口授六十四卦大義,與學《春秋》之要。後復從臨川 虞集游,獲聞吳澄之學,乃築東山精舍,讀書著述其 中。雞初鳴輒起而澄心默坐,涵養本源,以為致思之 地。由是造詣精深,於諸經無不通貫,而尤邃於《春秋》。 初以聞於黃澤者為《春秋師說》三卷,復廣之為《春秋 集傳》十五卷,猶以為未盡,因《禮記經解》有「屬辭比事, 春秋教」之語,乃復著《春秋屬辭》八篇。又以為學《春秋》 者,必考《左傳》事實為先。杜預、陳傅良有得於此,而各 有所蔽,乃復著《左氏補註》十卷。當是時,天下兵起,汸 轉側干戈間,顛沛流離,而進修之功,不懈益虔。太祖 既定天下,詔修《元史》,徵汸預其事。書成辭歸。未幾卒, 年五十有一。學者稱「東山先生。」

陳謨

按《明外史儒林陳謨傳》:「謨字一德,泰和人。幼能詩文, 邃於經學,旁及子史百家,涉流探源,辨析純駁,犁然 歸於至正。隱居不求仕,而究心經世之務。嘗謂學必 敦本,莫加於性,莫重於倫,莫先於變化氣質。若禮樂 刑政錢穀甲兵度數之詳,亦不可不講習。一時經生 學子多從之游。事親孝,友于其弟。鄉人有為不善者」, 不敢使聞。洪武初,徵詣京師,賜坐議禮,學士宋濂、待 制王禕請留為國學師。謨辭歸,家居教授。屢應聘為 江浙考試官。所著有《書經會通》《詩經演疏》及《海桑集》。

趙謙

按《明外史儒林趙謙傳》:「謙字撝謙,餘姚人。蚤歲孤貧, 寄食山寺,即勵志聖學。聞金華鄭四表學有根源,往 師之。尋考亭墜緒,歸而兀坐塢山萬里閣,博覽經史, 尤精六書之學。洪武十二年,詔儒臣修《正韻》,謙應聘 入都,年甫二十八。諸儒嫉其立異,以年少毀之,乃授 中都國子典簿。學士宋濂深惜之,遣二子與游,然亦」 莫能留也。明年,又與僚友論事不合,罷歸。家居十年, 侍郎侯庸奏薦之,太祖曰:「朕知之久矣,將老其才而 大用之。」庸又言於皇太子,太子曰:「吾識其人,宋先生 嘗稱之。然其所著書,非靜處不能就,可令為教官。」會 有忌謙者,乃以為瓊山教諭。瓊山在南海外,聲教所 不及。謙至,作《瓊臺布》所著《學範》,慨然以興起斯文為 己任,雖將門子弟及蠻中荷戈之徒,皆知嚮學。由是 文教大興。居二年,因進香入覲,上其所著書,詔下翰 林看詳,竟為寢閣。尋卒於官,年四十五。謙之立說,謂: 「為學必先窮理,窮理必本讀書,讀書必貴識字義。故 曰:『六書明,則六經如指諸掌』。」遂築考古臺,肇述《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