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今內帑之財,不為不富,又取諸皇店;皇店不足,取 諸開礦;開礦不足,取諸抽稅;抽稅不足,取諸粥鹽,粥 鹽不足,取諸籍沒。古稱『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又曰: 『財聚則民散』。臣愚睹其入則慮其所以出也,見其聚 則憂其所以散也。伏願杜告訐之路,革聚斂之風。速 寢增奏,毋聽鍛錬之詞,致宗堯一家之哭,更為東南 萬家之慘。」亦不納。敬居諫垣,數有論奏,而為要人所 惡,謫知江陰縣,偃蹇不得志,投劾歸。自是杜門謝客, 耑務著述,《五經》及《周禮》《儀禮》《論語》《孟子》咸為之解。超 然朗詣,不襲先儒陳說,窮經者盡宗之。又著《山草堂》 二十八種,皆談經緒論。自古儒者釋經之勤,未有若 敬者。初官縉雲,聞湖州教諭鮑士龍嘗從王畿講良 知,善名理,往師之。命吏布席明倫堂,一如童子就傅 禮,其虛懷樂善如此。堂不設賓座婢僕,垢衣敝裙,操 作門內,未嘗知門外事。年四十,即卜窀穸為死制,自 作輓歌刻柩旁。至七十四,擇吉日,藏衣冠鬊爪於櫝 中,荷鍤兆所告后土,請以今年為死年,今辰為葬辰, 他時勿更擇日。誅茅啟坎,親屬素衣冠葬櫝而封樹 焉。旁置石匣,函著《書》三百二十四卷以殉。至崇禎十 二年,年八十二。冬日早起衣冠,命內外沐浴作書別 故人。乘輿出至墓,題數語堂柱,翛然而長逝。

吳桂森

按《明外史儒林吳桂森傳》:「桂森,字叔美,無錫人。父汝 倫,給事中。桂森幼有志行,長同顧憲成、高攀龍講學 東林書院,又刱《五經》會,集子姓講習。聞同郡錢一本 善《易》,往從之游,盡得其指要。先是,東林書院之興,憲 成實主講席。憲成沒,攀龍主之。及天啟初,攀龍官於 朝,桂森遂主之。已而魏忠賢亂政,殺攀龍,毀天下書」 院,東林遂廢。忠賢敗,桂森復建「麗澤堂」、「來復齋」,聚同 志講習如初。為人孝友好行。德惠初以歲貢生當得 學官,桂森棄不就,布衣蔬食,郡邑長欲見不可得。時 東林與席者率貴顯,獨桂森書生抗談其間,因自號 「素衣」,學者稱為「素衣先生。」卒年六十有八。所著有《周 易像象述》《書經說》《曲禮說》《息齋筆記》諸書

許世卿

按《明外史儒林吳桂森傳》:「同邑許世卿,字伯勳,少孤, 事祖及母以孝聞。舉萬曆十三年鄉試,端介不與俗 浮沉,常揭安貧五戒省事五戒於壁,有求者,輒指壁 示之。一日,所親以贖鍰緩急來請,世卿鬻婢以應,終 不犯干謁戒也。東林之會,攀龍以前輩事之,門庭落 然,不容一俗客。訓其子曰:『人何可不學,但口不說欺 心語,身不為欺心事,出無慚朋友,入無慚妻子,方可 名學人耳』。」里黨咸誦其言。

辛全

按《明外史儒林辛全傳》:「全字復元,絳州人。幼稱神童, 見書輒讀,即欣然若有所得。以家酷貧,不能從師,遂 廢學。年十五,父兄復命讀書,見所載程朱事,嘆曰:『我 固謂天地間當有此等人也』!即為作贊,錄其言行效 法之。父沒,哀毀盡禮,事母及兄以孝友聞。參政畢自 嚴知其賢,造廬相訪。提學副使南居益招致,試以明 體」適用策,廩餼之,自是始有室,年二十七矣。已,師事 安邑曹於抃,走關中,師事長安馮從吾,學益有聞。巡 鹽御史李日宣、巡按御史祝徽、巡撫都御史吳甡,先 後禮聘講學。薦於朝,不報。崇禎八年以歲貢生入都。 尚書賀逢聖、祭酒倪元璐、御史路振飛交章論薦,詔 許錄用。請假歸,明年卒於家,年四十九。門人私諡曰 文敬先生。所著有《樂天集》《養心錄》諸書。全早有令譽。 天啟時,高攀龍與人書曰:「辛子聖質也,見在,已是吳 康齋等輩再進此一步大儒矣!」其為名人推許如此。 後劉宗周評全,則曰:「復元之儒,儒而偽者也。」蓋亦譏 其近名云。

顧大韶

按《明外史儒林顧大韶傳》:「大韶字仲恭,常熟人,太常 卿雲程子也。與兄大章孿生。大章仕於朝,以忤魏忠 賢致死。而大韶老於諸生,通經史百家及內典,於《詩》 《禮》尤精。其論《詩》,謂當以毛傳為主。毛必不可通,然後 用鄭;鄭必不可通,然後用朱;毛鄭、朱皆不可通,然後 網羅眾說而斷以己意。」其論《禮記》,謂「宋以前惟知鄭」 注、孔《疏》。自宣和有好古之主,於是三代器物雜出於 墟墓之間,學者得以証漢儒之謬,而陳氏《集說》出焉。 「未有《集說》,學者之患在於疑而不能明。既有《集說》,學 者之患又在於明而不能疑。不可不深維而自得也。」 於《儀禮》《周官》亦多所發明。他如《辨五帝世系》、辨李翱 《五木經》、正蘇洵《太元論》、駁蘇轍《洪範五事說》,縱橫浩 瀚,不下數萬言,於近代諸儒少許可,獨推卓爾康《十 五國風論》,以為通儒。爾康勸大韶著書,答曰:「春秋以 前,作者之事備矣,雖有聖人,但述而不作。宋、元以來, 述者之事備矣,雖有志士,但當誦而不述。」爾康無以 難也。監司馮元颺行部至,造門修謁,請所著書,亦以 斯言謝焉。晚語友人:「吾欲取《十三經》、諸子墜言滯義, 標舉數則,勒成一書,竊比程大昌《衍繁露》、王應麟《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