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乎黃卷青箱,難迷禍福;講貫乎三墳五典,可洞幽冥。 嶽嶽騰芳,孜孜擅美。允符得一之義,克配害盈之理。 敦《詩》罔倦,應遵嶽降之言;學《易》彌勤,自合蓍圓之旨。 若夫彼之神兮,於冥漠而足稱;此之神兮,在探討以 為能。諒咸因於廣博,固靡自而依憑。劉孝標之書淫, 豈能方軌;杜元凱之傳癖,誠宜服膺厥號堪嘉,斯言 可度。蓋經明之是務,豈《石言》之有託?多文為美,知福 善以攸同;非聖不談,信依仁而宛若。偉哉斯人,揚名 立學。以學優而既顯,將誠感以斯親。有同乎周季劉 臻,皆稱漢聖;且異夫隋初楊素,止號「江神。」是何盛德 昭然,遺芳若此?當一時之攸仰,俾千載而可韙。神兮 神兮,與百神而有殊。吾亦禱之久矣。

《跋白虎通德論》
洪邁

晉唐至今,諸儒訓釋六經,否則自立佳名,蓋各以百 數,其書曰傳、曰解、曰《章句》而已。若戰國迨漢,則其名 簡雅。一曰故,故者,通其指義也。《書》有《夏侯解故》,《詩》有 《魯故》《后氏故》、韓故也。《毛詩》故訓傳,顏師古謂流俗改 故訓傳為詁,字失真耳。小學有杜林、《倉頡故》。二曰微, 謂釋其微指,如《春秋》有《左氏微》《鐸氏微》《張氏微》《虞卿》 微三曰通,如洼丹《易通論》名為《洼君通》,班固《白虎通》, 應劭《風俗通》,唐劉知幾《史通》,韓滉《春秋通》,凡此諸書, 唯《白虎通》《風俗通》僅存耳。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箋》,申 明其義,他書無用此字者,《論語》之學,但曰《齊論》《魯論》 《張侯論》,後來皆不然也。

《建寧府建陽縣學藏書記》
朱熹

古之聖人作為「《六經》,以教後世,《易》以通幽明之故,《書》 以紀政事之實,《詩》以導情性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 嚴,《禮》以正行,《樂》以和心」,其於義理之精微,古今之得 失,所以該貫發揮,究竟窮極,可謂盛矣。而總其書,不 過數十卷,蓋其簡易精約又如此。自漢以來,儒者相 與尊守而誦習之,轉相授受,各有家法,然後訓傳之 書始出。至於有國家者,歷年行事之跡,又皆各有史 官之記,於是文字之傳益廣。若乃世之賢人君子,學 《經》以探聖人之心,考史以驗時事之變,以至見聞感 觸,有接於外物而動乎中,則又或頗論著其說以成 一家之言,而簡冊所載,篋櫝所藏,始不勝其多矣。然 學者不欲求道則已,誠欲求之,是豈可以舍此而不 觀也哉?而近世以來,乃有所謂科舉之業者,以奪其 志。士子相從於學校庠塾之閒,無一日不讀書。然問 其所讀,則舉非向之所謂者。嗚呼!讀聖賢之言而不 通於心,不有於身,猶不免為書肆,況其所讀又非聖 賢之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