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5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漢文官員外郎》等官以上、漢武官遊擊以上、及滿科道、《漢六科》掌印給事中、在各部院本衙門齋宿。不在部院衙門者、於

天安門外橋南齋宿。都察院遣官至齋所點齋。其

太廟、

社稷、

朝日

夕月

「歷代帝王廟參領、阿達哈哈番」 以上、滿、漢文官郎

中等官以上,漢武官遊擊以上,及滿科道、漢六科掌印、給事中,在本家齋宿,預期沐浴。祭日,各具朝服赴壇廟陪祀,不許喧譁失儀,越次先散,及隨從人役喧擁。違者,御史、禮部等官指名題參。如遣官恭代,王以下公以上不齋戒,文武等官齋戒同。

凡陪祀、致齋各官,不理刑名,不辦事,不宴會,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問疾,不弔喪,不飲酒,不食蔥韭薤蒜,不祈禱,不報祭,不祭墓,其有灸艾、體氣、殘疾、瘡毒未愈者,俱不許入壇。各官遇有期年以下之服,該衙門預咨都察院註冊。臨祭祀時,復咨都察院對冊詳查。有捏報者,指名題參。凡小祀不進《齋戒牌》,各衙門亦不致齋。

凡祝文、由內閣撰發。禮部預期恭寫。今由太常寺

天壇祝版,天青紙,硃書。

祈穀壇同。

《地壇祝版》,黃紙墨書。

「太廟祝版」、白紙墨書,黃紙鑲邊

社稷壇同。

朝日壇祝版,紅紙硃書。

夕月壇祝版、白紙墨書、黃紙鑲邊。各送內閣恭填

御名:

歷代帝王廟

先農壇如遇

皇上親祭之年、太常寺官送祝版至內閣、與

夕月壇同

凡視祝版。前期二日、禮部題請視祝文玉帛香、併派讀祝官。今由太常寺是日預設黃案一、於

太和殿西旁。前期一日、太常寺官具補服。如遇朝

日仍用朝服進至

太和殿。將所設西旁黃案安設正中。捧祝官至內

閣請祝版跪接捧舉排班前導。至

午門捧玉帛香官亦至

午門。鑾儀衛領校尉舁香爐亭在前。祝文亭在中

《玉帛香亭》在後。由中路進至

太和殿內、安設香爐亭在東。祝文玉帛香亭在西

禮部堂官奏、「請視祝文玉帛香。」 今由太常寺

上便服陞殿、東立西向。太常寺官捧舉祝版玉帛香

次第由中路進至

太和殿內置所、設黃案上、一跪三叩頭、退至西旁

避立。太常寺堂官一員進至案前、展祝版袱、退

上詣案前、視祝文玉帛香畢。行一跪三叩頭禮。轉至

東旁立。太常寺官仍至案前、裹祝版退。捧祝官捧玉帛香官進至案前、一跪三叩頭、各捧置亭內、一跪三叩頭退。司香官一員在香爐亭東旁捧香盒跪。太常寺堂官二員導

上至亭前立,先上柱香,次三上塊香,轉至拜位,行《一》

跪三叩頭禮。復至東旁立。捧香官置香盒於亭內。鑾儀衛官領校尉舁香爐亭祝文亭玉帛香亭、照前次第由

太和殿中階下。太常寺堂官跪奏「禮畢。」

上回宮。校尉舉亭前行。禮部太常寺官隨後送至 壇內。各就亭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玉帛香送

神庫內案上安設上香、一跪三叩頭出。今由太常

寺內惟

天壇:

「祈穀壇,視玉帛香。」餘各

壇廟、止視祝文。其《行禮儀注》並同

凡視牲。遇大祀。前期五日

皇上親詣犧牲所視牲。或遣官視牲。前期二日遣禮。

部堂官省牲。禮部先期題請。今俱由太常寺。凡宰牲、前期一日、禮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祿寺官、上香監宰、併瘞毛血

順治元年

《大清會典》:「順治元年,以定鼎燕京,祭告。」

天壇:

太廟。遣官供獻行禮。是日、祭告

福陵。遣官供獻行禮。

又懸

大清門牌額、遣工部堂官行祭告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