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chillo Lux/草稿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十二因緣觀
作者:澄觀 唐朝
來源:佐藤厚〈澄観撰『十二因縁観』의 著者問題 —新羅撰述의 可能性〉118至120頁和法界圖記叢髓錄

十二因緣者,乃是生死大樹,亦名生死大河。何故名樹?如世間樹,有根莖枝葉花果相續而生,十二因緣亦復如是。過去有二因,名之為根,二因者:一、無明支,二、行支。現在五果,五果者:一、識支,二、名色支,三、六入支,四、觸支,五、受支。現在有三因,三因者:一、愛支,二、取支,三、有支。未來二報,二報者:一、生支,二、老死支。

過去二因中:一、無明支者,謂過去一切煩惱名無明。又云於緣不了名無明。二、行支者,謂一切身口意等善惡業,悉皆名行。以無明故發生於行。無明與行二種是過去二因也。行者,生死業也。此二能感現在五果故,名之為根。

現在五果中:一、識支者,以有過去行業發起現在識神,受生之時,入胎一念心,名之為識。二、名色支者,以有受生識故,發起名色。名色者,五蘊也。謂第二念已去心也。與父母赤白精血和合,乃至百日諸包未開,但是肉團,未成眼耳鼻舌相,但有色心故,名名色。三、六入支者,由名色故,發生六入。六入者,六根通生識道故,為六入。此在胎內百日已外也。肉團之內,起業生風吹,肉團開敷,變作諸根相,名為六入支。四、觸支者,由六入故,發生根塵識等,三事和合觸對名觸。此謂出胎已去兩歲也。未能分別餘塵,但能覺飢渴熱寒,犯火觸毒,則啼哭之,名為觸支。五、受支者,由觸境故發生於受,領納名為受。此謂兩歲已去,心漸分別諸塵,五六歲已來,名為受支。此五支酬過去二因,名為現在五果。如世間樹,既有樹身,須有枝柯花果。

愛取有三因,復感未來生老病死二報。現在三因中:一、愛支者,由領納故發生於愛。於緣起染,名為愛也。此謂七歲已去,十五已來。愛花貪果,心欲追求,名之為愛。二、取支者,由染愛故發生於取。於緣染入有所執故,名之為取。三有支者。由取着故發起於有。身口意造作。能招未來有。以未來果目為現在。三因故名有也。此謂隨其所取財色殺盜邪婬。取得入手稱遂本心。憶思成業。能有當來果。名為有支。如花結果。此花能生後果。復名為因。既有其因。能感未來兩報。兩報者。一生支。由現在發起。令有未來受生。於法始起。名為生也。二老死支者。由有生故起於老死。生是老死之緣故。生緣。老死此二支是後生果。果復為因。因果相生猶如大樹。一切眾生皆為十二因緣。漂沒流轉。隨逐生死往來三界。牢獄之中受苦無窮。如世間河漂沒相似。凡夫不覺故。智者了達則不從流。修道斷除即得出離。夫十二因緣者。生死繫縛之因緣也。必須滅此因緣。乃得[1]兌於生死。是故經云。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滅此因緣要須修道。問。云何修道。答。推求十二因緣根本乃是無明。因無明故起煩惱業。因業故起果報。有果報故有苦。皆因無明為根本。流轉生死分離三世如樹如河。智者了知。欲伐其根及斷其源。猶如伐樹。先伐其根。亦如斷水。先斷其源。今欲伐斷十二因緣樹河。先斷無明。問。無明何者是。答不覺心是。以不覺故妄起分別。心外見境。謂有謂無。謂是謂非。謂得謂失。諸果報法身心等苦。皆是無明之力。我今欲斷無明。先須自覺心源。隨心所起一切妄想。皆從不覺心生。今須知自心之本性。無生無滅無來無往。何得知。一切妄念忽然妄起。覺則不生。云何名覺。如貪嗔癡起時。還以自心觀察思量推求。此貪嗔癡有何形狀。為青為黃。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為在內外中間。推。求貪嗔癡都無形狀。若貪嗔癡本來是有。今日覺時亦應可見。今覺即無。故知。由不覺故忽然妄起。覺則不生故。覺是無明對治。此覺現在無明不得在心。以無無明故。一切妄想煩惱不生。煩惱不生故。業不生。業不生故。無過去二因。無二因故。現在五果不生。五果不生故。愛取有三因不生。三因不生故。未來二報不生。名斷十二因緣大樹。涸十二因緣大河。此十二因緣無處。名為涅槃。此自覺聖智。名為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