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龍馬負圖碑 》在大寧書院前,今移明倫堂後。銘碑 在城內察院東,高丈餘,闊三丈餘,光澤堅厚,上刻宋真宗二聖配享銘。

猗氏縣

郇城 縣南二十里,文王第十五子所封之國。魯成公六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 ,即郇城後置猗氏縣。歷代因之。至隋大業九年,徙今治郇城故址,則今之亭東村小蓋堡也。《水經注》曰:《詩》云:「郇伯勞之。」 蓋其故國也。杜預《春秋釋地》云:「今解縣西北有郇城。」 服虔曰:「郇國在解東,郇瑕氏之墟也。」 又云:「今解故城東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鄉俗名之為郇城,晉大夫詹嘉之故邑也。」 《京相璠》曰:「今河東解西南五里有瑕城。」

周八士故里 縣北南景村。

南仲故里 縣西南十里香落村。

猗頓宅 縣南二十里王寮村。《水經注》云:「孔叢曰,猗頓,魯之窮士,問術於陶朱公,告之以畜五㹀,乃適西河,大畜牛羊,十年之間,貲擬王公,名馳天下,以興富于猗氏,故曰猗頓也。」 漢名縣取此,其地建陶朱公廟。

神羌堡 縣東北十五里峨眉坡。漢高密侯圍安邑,定河東,屯兵於此。

杜如晦故里 縣南十里,即今杜村堡。

陳克基故里 縣西北二十五里陳翟村。《萬泉縣》。

文王寨 縣西二十里孫莊,高阜曲如城形,臺高二丈,有文王廟。或曰「文公寨」 ,蓋晉文公求介子之處。

崑崙臺 在縣柏林。相傳漢光武登此,以祀風伯、雨師,因敕今名。

龍柏 在縣下生寺。相傳光武擊鞭于上,故枝成龍形。

薛通城 縣南百步許。邑人薛通因赫連勃勃東侵,率宗族千餘,築城以自固,遺址尚存。秦王寨 縣東三里許。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取薛萬徹下寨處。

桃花洞 在孤山南麓,唐羅士信隱此。有劉海登仙石。見《山水》。

河津縣

龍門 在秦晉萬山之會,其北則龍尾等磧,即所謂懸流三汲浪者也。《水經》:「河又南得鯉魚。」 《爾雅》:「鱣,鮪也」 ,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自龍門而北,則吉、隰、石、嵐等州,直抵偏關,以達沙漠。南來至此,山盡河出。《禹貢》云:「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蓋神禹用功極力之地,乃天下絕險,寰宇奇觀。上有禹廟,名「建極宮。」 宮有「眺翠」 、「延勝」 二亭,又有道觀、臨思閣、流丹亭。見《龍門志》。

西河 ,《水經注》曰:「昔魏文侯與吳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此。南有二石室,臨河即子夏廟室。」

耿都城 縣東一里。一名舊縣城。自秦移置楊村,改曰皮氏縣。後魏又改皮氏曰龍門,復修築之。元皇慶初,為汾水所圮,僅存北面,即古耿城。《水經注》曰:「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為河所毀。」 故《書敘》曰:「祖乙圮於耿。」 杜預曰:「平陽皮氏縣東南耿鄉是也。」 盤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遷亳。晉獻公滅耿,即此。

冀亭 ,縣北十五里。晉大夫郤氏食邑於此。《水經注》曰:「昔臼季使過冀野,見郤缺耨,其妻饁之,相敬如賓,言於文公,文公復與之冀。」 元王思誠有記。今俗謂之「上亭、下亭。」

如賓鄉 縣北十五里。以冀缺與妻相敬如賓,故名。

潘渠 ,《水經注》曰:「漢河東太守潘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縣,故渠尚存,今無水。」

雲中堡 在龍門山上。前代避兵之所,今名曰雲中城。文中子「登雲中之城,望龍門之關」 ,即此。西有塔寺,亦曰雲中寺。

汾亭 ,在汾河岸。文中子遊此鼓琴,有釣舟過,曰:「美哉琴!意!傷而和,怨而靜,在山澤而有廟廊之意。」

文中子洞 在黃頰山佛峪山脊上。

《文中子故里 》,縣西南三十里通化村。所謂「疏屬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廬,可以蔽風雨,有田可以具饘粥」 ,即此地也。又太平縣亦同名。《薛仁貴故里 》,縣東十五里大黃村。

「王績洞 」 ,在黃頰山。有《詩刻》,今存。

王刁洞 在龍門山巖際。

龍門倉 ,開元二年置。因石壚溝、馬鞍塢二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