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文珂克河中西關城,柵于河西,蓋城在黃河西岸,以護蒲津。浮梁者舊屬河中。

安民堂 宋錢晦知河中府,仁宗飛白「安民」 二字賜之。至和二年,建安民堂于府治中。

樂安莊 州東關,古城東北隅。宋樞密直學士薛俅致仕歸所築,因其封郡,名曰「樂安。」 南北分為二園,有逸老堂、三經堂、無無堂、明月堂。河東舊驛 州北一百里黃河護岸上,今白道坡即驛路也。後廢徙于州南永豐廂,今又廢徙於東關明晉藩官店。

匼河故鎮 州南五十里譚郭村首陽山側,遺址尚存。今有匼河鋪。

望川亭 州南中條山上,宋建,西望秦川,故名。「瑞雲亭 」 州南中條山上,宋建。

環勝樓 州城外,宋建。

觀河亭 州西黃河岸,宋建。

翫月臺 東門外,相傳宋李金吾所築。

基城 州南八十里。其城不知築於何代,以基址尚存,故名其地為「基城里。」

雙市門 州東古城。金將侯小叔復河中府,殺元石天應于此門。

樂李山寨 在州。金將侯小叔屯軍處。

武壁 州北。自州至榮河、河津、黃河岸側,凡八寨,曰汾陰、胡壁、趙村、薛戍、薛堡、連柏、西倉、禹門。元至正末,築堡居中,可制諸營,移中軍其上,更名「武壁。」 周圍一千二百步,面臨絕澗。北一門,今存遺址。

臨晉縣

桑泉城 縣東北十三里。《春秋?僖公二十四年》,「晉重耳濟河,圍令狐,入桑泉。」 今亭東村南小蓋原是其處。下為泉子溝,若隋之桑泉縣治,即北解古城,非此桑泉也。

王官廢壘 縣東南七十里。《左傳》「秦伯濟河,焚舟取王官。」 即此。

令狐城 縣東十里令狐村。《春秋?文公七年》,「晉敗秦於令狐,至於刳首。」 闞駰曰:「令狐即猗氏。刳首在西三十里,縣南對澤,即猗頓故居。」 《括地志》:「令狐在猗氏縣界十五里。」 今猗氏城西有令狐村,似在猗氏者為是。

段雄城 縣東北十九里。舊《志》云:干木宅,吳王寨 ,縣西三十里黃河岸東,即韓信擊魏,陳兵欲渡,設疑之處。

北解古城 縣東南二十里。夾城東西兩村,號城東、城西村。舊《志》云「即西漢之解梁」 ,誤。魏太和十一年,置北解。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桑泉。明隆慶五年,居民于城內掘地,得桑泉縣印一顆,則知此城在魏為北解,在隋為桑泉。而漢之解梁在解州,非此城也。

虞鄉古城 縣東南六十里。唐武德元年別置之虞鄉縣也。舊《志》謂西魏所置,誤。

綏化故城 縣西南三十里,五姓湖北,即後周綏化縣,今以名鄉。

《三詔堂 》王官谷中,唐司空圖《隱居》處。

休休亭 王官谷中。又有「濯纓」 、「瑩心」 、「覽照」 、「修史」 、「擬綸」 諸亭,皆司空圖所建。

遺像堂 王官谷。宋至和中,知河中府錢晦,命虞鄉令樂沈即司空圖隱居處,構堂,設像祀之。楊家寨 中條山石佛寺南,世傳「楊業後人屯兵于此。」

榮河縣

掃地壇 在后土祠上,即軒轅掃地而祭之所。脽上 脽者,河東岸,特堆崛,長四五里,廣一里餘,高十餘丈,巨靈坐處,以形高起,如人尻脽,故名。《漢舊儀》作「葵上。」 《水經注》曰:汾陰城西北隅脽丘上有后土祠。《封禪書》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丘。」 是也。又有萬歲宮,漢宣帝神爵元年,幸萬歲宮,東濟大河,神魚舞水。

汾陰城 縣城北九里。周顯王十四年,秦伐魏,取汾陰,即此。《水經注》曰:「《魏土地記》河東郡北八十里,有汾陰城,北去汾水三里,俗名殷湯城,成湯祠在焉。」

秋風辭亭 后土廟後有漢武帝秋風辭石刻,今廢。復建層樓子大殿前樓下有《秋風辭》石刻,名曰秋風樓,今崩于河。《水經注》曰:「漢武帝行幸河東,濟汾水,作《秋風辭》。」

大寧宮 在蕭牆北,宋祥符四年建。真宗祀汾陰,駐蹕于此,前有「穆清殿。」

延慶亭 縣東北

鐵人 在蕭牆前。鐵人四,高各六尺,相傳宋真宗所鑄,頂焚爐之具。后土祠及東嶽祠上鐵柱各二,今移鐵人于西門外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