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鳴》《白駒》,箴規誨刺;於宣王則《雲漢》《韓奕》《崧高》《烝民》之

作,妄也。未有《小雅》之惡如此,而《大雅》之善如彼者也。 謂《子衿》《候人》《采綠》之序,駢蔓無益;「《樛木》《日月》之《序》為 自戾,《定之》《方中》《木瓜》之《序》為不純,《孟子》、荀卿、左氏、賈 誼、劉向漢諸儒論說及《詩》多矣,未嘗有一言以《詩序》 為議者,則《序》之所作晚矣。」晁所論是否,亦未敢輒言, 但其中有云:「秦康公隳穆公之業,日稱兵於漢家,自 喪服以尋干戈,終身戰不知已,而序《渭陽》,稱其『我見 舅氏,如母存焉』,是」果純孝歟?陳厲公弒佗代立,而序 墓門,責佗無良師傅,失其類矣。予謂康公《渭陽》之詩, 乃贈送晉文公入晉時所作,去其即位十六年,衰服 用兵,蓋晉襄公耳。《傳》云:「子墨衰絰者也。」康公送公子 雍於晉,蓋徇其情,背約而與之戰,康公何罪哉?責其 稱兵於母家則不可。陳佗弒威公太子而代之,故蔡 人「殺佗而立厲公,非厲公罪也。」晁詆厲以申佗,以為 不可。其論三《傳》,謂杜預以《左氏》之耳目,奪夫子之筆 削,《公羊》家失之舛雜。而何休者又特負於《公羊》。惟《穀 梁》晚出,監二氏之違畔而正之,然或與之同惡,至其 精深遠大者,真得子夏之所傳。范甯又因諸儒而博 辯之,申《穀梁》之志,其於是非亦少公矣,「非若杜征南 一切申《傳》汲然不敢異同也。」此論最善。然則晁公之 於《群經》,可謂自信篤而不詭隨者矣。

《夢溪筆談》:「書之闕誤,有可見於他書者,如《詩》:『天夭是 椓』,《後漢蔡邕傳》作『夭夭是加』,與『速速方穀』為對。又:『彼 岨矣,岐有夷之行』,《朱浮傳》作『彼岨者,岐有夷之行』。《坊 記》:『君子之道,譬則坊焉』。《大戴禮》:『君子之道,譬猶坊焉』。 《夬卦》:『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王輔嗣曰:『居德而 明禁』。乃以則字為『明』字。」

《補筆談》:古人所謂章句之學,謂分章摘句,則今之疏 義是也。昔人有鄙章句之學者,以其不主於義理爾。 今人或謬以詩賦聲律為章句之學,誤矣。然章句不 明,亦所以害義理。如《易》云「終日乾乾」,兩字當為兩句, 上乾知至至之,下「乾知終終之」也。「王臣蹇蹇」,兩「蹇」字 為王與臣也。九五、六二「王與臣」皆處蹇中,王任蹇者 也,臣或為冥鴻可也。六二所以不去者,以應乎五故 也。則六二之蹇,匪躬之故也。後人又改蹇蹇字為「謇 謇」,以比「諤諤」,尤為訛謬。「君子夬夬」,夬夬二義也,以義 決其外,勝己之私於內也。凡卦名而重言之,皆兼上 下卦,如來之「坎坎」是也。先儒謂此為連語,如「𧈅𧈅啞 啞」之類讀之,此誤分其句也。又「履虎尾咥人凶」,當為 句。君子則夬夬矣,何咎之有?況於凶乎?「『自天祐之』,吉」 當為句。非吉而利,則非所當祐也。《書》曰「成湯既沒,太 甲元年」,孔安國謂湯沒至太甲方稱元年。按《孟子》,成 湯之後尚有外丙、仲壬,而《尚書疏》非之。又或謂古書 缺落,文有不具。以予攷之,《湯誓》《仲虺之誥》《湯誥》皆成 湯時誥命,湯沒至太甲元年,不注之遂,若可疑。若通 下文讀之,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則文 自足,亦非缺落。堯之終也,百姓如服考妣之喪三年, 百姓有命者也。為君斬衰,禮也。邦人無服三年,畿內 無作樂者,況四海乎?《論語》曰:「先行當為句,其言自當 後也。」似此之類極多,皆義理所繫,則章句亦不可不 謹。

《野客叢談》:漢人多引逸經之詞,漢武元朔詔曰:「九變 復貫,知言之選。」元鼎詔曰:「《詩》云:『四牡翼翼,㠯征不服』。」 楊終曰:「『《詩》云皎皎練絲,在所染之』。張衡曰:『立功立事, 式昭德音』。」注:「《逸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引《逸詩》 者如此。晁錯贊:「《書》曰毋為權首,將受其咎。」《王商傳》:「《周 書》曰『以左道事君者誅』。」師古注:《逸書》之詞。《蕭何傳》:「《周 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律曆志書》曰『先其算命』。《蕭 望之傳書》曰『戎狄荒服』。《成湯傳周書》曰『記人之功,忘 人之過』。《主父偃傳》《周書》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師古注:「『此《周書》者,本《尚書》之餘,引逸書者如此。 經書間亦有流傳之誤,因遷就為本文者甚多。如《禮 記》引《君牙》之詞曰:『夏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祁寒,小 民亦惟曰怨』。」注謂資讀為「至』,齊梁之語,聲之誤也。夏 日暑雨,小民怨天;至冬祁寒,小民又怨天。」案:今《君牙》 之文曰:「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 怨咨。」其本文如此。惟《禮記》中誤寫「咨」為「資」,而下文又 脫一「咨」字,遂曲為之說,以全其文義如此。又如《中庸》 曰「素隱行怪」,《漢志》則曰「索隱行怪。此如《書序》八卦謂 之八索,徐邈以為八素,蓋『索』」與「素」字文相近故耳。 鼠璞《藝文志》:「《易經》二十九篇,《傳》四十一篇,《毛詩》三十 九篇,《毛詩故訓傳》三十卷,《周官經》六篇,《周官傳》四篇, 《春秋經》十一卷,《左氏傳》三十卷,《公羊傳》十一卷,《穀梁 傳》十一卷。先漢經自為經,傳自為傳。自馬融注《周禮》 省學士之兩」讀,以傳連經。杜預為《經傳集解》,亦合為 一。然於一年之首,必以一字別之,讀者固知其彼為 經而此為傳也。《易》有文王、周公、孔子之辭,初未嘗亂。 《乾》之卦首篇𦅸辭,次以爻與彖象。他卦以彖係於𦅸 辭下,以象係於逐爻之下,均為聖人之言,一之猶可。 歐陽公以《十翼》非夫子所作,及言有何謂也與?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