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乃講師對答之辭。所謂「元亨利貞」四句,魯穆姜之言, 必講師引以伸其說。《詩序》舊以為夫子子夏所作。然 鄭康成解《詩》於經謂箋,箋,重也。以經文既有毛注,鄭 則重為發明,於序則直注之。使《序》非毛公之言,則毛 公豈得無注?毛苟有注,則鄭亦必言箋。《絲衣序》云:「高 子曰:靈星之尸也,與定之方中」注云「仲梁子曰初立 楚宮也。」《閟宮》注云「孟仲子曰媒宮也。」無以異,一繫之 序,一見之注,講師附益可見。《十月之交》《雨無正》《小宛》 《小旻》四詩,序謂「刺幽王」,鄭謂刺厲王之詩,《序》謂「衛莊 姜送歸妾」,鄭於禮之坊,託為定姜之詩。使《序》出於夫 子,子夏、康成其敢為異同之論乎?經傳既混而為一, 其間或有夫子及子夏之辭,亦不可辨。晦庵解《詩》,純 用《正經》,蓋有見於此。

戴埴《鼠璞》:今之刊印小冊,謂巾箱,本起於南齊衡陽 王鈞手寫《五經》,置巾箱中。賀玠曰:「『家有墳素,何須蠅 頭細書』?答曰:『檢閱既易,且手寫不忘』。」諸王從而效之。 古未有刊本,雖親王亦手自抄錄。今巾箱刊本,無所 不備,嘉定間,從學官楊璘之奏,禁毀小板,近又盛行。 苐挾書非備巾箱之藏也。 《捫蝨新話》:「吾書中頗有贅」訛處,便是禪家公案,但今 人未嘗窺究耳。孔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 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不知所隱者 何事。顏回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不知所樂者何道。孟子曰:「睟然見於面,盎 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不知所喻者何物。此 豈區區口耳所能證也哉?《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故知鬼神之情狀。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而孔子 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故子路問死,又問事鬼神。古之 達者,類有以知此。至其得力處,曾子病革而易簀,子 路臨死而結纓,蓋於死生之際,其嚴如此。顧但設教 自有先後耳,豈如今之俗學,乃全不攷究,以六經為 治世語言;至欲求道,則以為盡在浮屠氏。嗚呼!此宜 今世脫空謾語者云,所以得肆其欺誕而不顧也耶? 余愛歐陽公學術議論,然常恨其信經太過,反泥而 不通。公之論以《洪範》《周易》無《河圖》《洛書》中之事,《繫辭》 上下非聖人作,其於《春秋》,謂隱公非攝位,而趙盾、許 止,其真弒君者也。若然,則河陽之狩為真狩矣。《泰誓》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商,公獨以為武王即位三十一 年始伐紂,武王八十三即位,九十三而終,安得三十 一年始伐紂,而《經》復云十三年乎?大抵後世去古既 遠,言古事則當以古為正。古人三《傳》雖時有疏脫,然 或當時師傳之說猶存,或亦有簡牘之記可以為據, 未易盡廢也。如《書》云「滎河載與秦八神、漢太一」之類, 此豈可以私意附會穿鑿而為之哉?《論語》曰:「魯、衛之 政,兄弟也。」司馬遷以為此孔子為出公、哀公發也。晉 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鄭陽以為此孔子 為哀公發也。二人者去古未遠,多見先秦古書,而為 是說,則必有所本,而今人遂以意度之,夫豈勝臆說 哉!歐陽公必以傳為不足信,過矣。又如《詩》之頌,作於 成王時。公以「昊天有成命」,言「成王不敢康」者,當是康 王時詩也;《執競》言「不顯成、康」者,當是昭王時詩也。此 皆執文害理,信經廢傳之過。

《李長吉》。嘗語余,「昔問羅疇老,《洪範》『金曰從革』。《新義》 云:『能從能革』。而荊公《洪範傳》又云:『金性能從,惟革者 之所化』。二義不同,未知孰是?」疇老云:「譬如釋迦十大 弟子,各說第一義,二說皆通,無可揀者。」予謂王氏之 學,率以一字一句較其同異,而父子之論,自不能一 如此。迨其末流之弊,學者不勝異說,未論成湯、帝堯, 且論昔在、「在昔」,諸所穿鑿,類皆如此。予竊不取。 王荊公行新法,同時諸公皆不以為然。二蘇頗有論 列,荊公於《三經新義》託意規諷,至《大誥》篇則幾乎罵 矣。《召公論》真有為而作也。後東坡作《書論解》,又矯枉 過直而奪之。至子由晚年,似知役法不可盡廢,故謂 司馬公為不曉吏事,然亦自一出一入。其作《東坡墓 誌》載役法一事,似是後來飾說。荊公嘗曰:「吾行新法, 終始以為不可者,司馬光也。終始以為可者,曾布也。 其餘皆出入之徒也。然免役法至今行之,民以為便, 何終不可之有?」予觀荊公,要是一世異人。荊公晚年 刪定《字說》,出入百家,語簡而意深,嘗自以為平生精 力盡於此書。然至今晚生小子,亦隨列譏評,至厭讀 其書,蓋非獨不喜新法也。山谷嘗有《和贈張文潛詩》 曰:「荊公《六藝》學,妙處端不朽。諸生用其短,頗復鑿戶 牖。譬如學捧心,初不悟己醜。玉石恐俱焚,公為力別 否?」元祐諸公,惟此一人,議論稍自近厚,可想見其遺 風。

楊龜山中立著《三經義辨》,以譏正王氏,當矣,然不作 可也。

五經正文多引讖緯,反害正經,皆可刪。歐陽公昔嘗 有劄子論其事,今《三國志註》多引神怪小說,無補正 史處,亦可刪。

《曲洧舊聞》:本朝談經術,始於王軫大卿,著《五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