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治躬,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致樂 以治心,中心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此 禮樂之本,身心之學也』。潤佩之,終身罔敢越軼。」李夢 陽來督學,詢及人才,諸生僉舉潤,夢陽致禮欲見之, 潤時居憂,以衰服往拜門外,終不肯見,夢陽嘆其知 禮。官終成都教諭。

湛若水

按《明外史儒林湛若水傳》:「若水,字元明,增城人。舉於 鄉,不赴會試,從陳獻章游,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獻 章喜曰:『此子參前倚衡之學也』。久之,以母命應試,遂 登弘治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母喪歸,廬墓三 年。服闋,授徒講學,從者日盛。嘉靖初,還朝,上《經筵講 學疏》。二年夏,疏言:『陛下初政,漸不克終。左右近侍,爭 以聲色異教蠱惑上心。大臣林俊、孫交等不得守法, 多自引去,可為寒心。急宜親賢遠姦,窮理講學,以隆 太平之業』。」未幾,有旨停日講。若水言:「講筵雖免,猶當 操存此心,不使放逸。時召對大臣,慎擇左右,以為交 修之助。」並報聞。明年,進侍讀。復疏言:「臣以經術事陛 下,嘗讀《屯》《否》二卦,《屯》者,陰陽始交而難生,君臣欲有 為而未遂。」此則陛下登極時然也。否則,陰陽間隔而 不通,內外扞格而不合。陛下視今日於此卦何如哉? 夫《屯》而不濟,必至於《否》;《否》而不濟,將有不可勝言者。 今一二年間,天變地震,山崩川湧,人饑相食,殆無虛 月。夫聖人不以《屯》《否》之時,而後親賢之訓,明醫不以 深錮之疾,而廢元氣「之劑。今元氣之劑急,親賢是已。 願以賢大臣為之統領,博求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 華,講磨聖學,臣不勝惓惓。」擢南京國子祭酒,遷南京 吏部右侍郎,進所撰《聖學格物通》一百卷。八年召為 禮部右侍郎。上《無逸篇講義》及《君臣同遊雅詩》。尋進 左侍郎。疏言:「陛下以皇儲未建,精禋祈禱,求之於神 者至矣,臣以為當求其在己者。在己者何?收歛精神 是已。歛之則全,用之則散。目多視五色,則散於五色; 耳多聽五聲,則散於五聲;心多役百為,則散於百為。 願陛下凝神定慮,不役精神,耳目思為,以為生育之 本。」帝覽之不悅,報曰:「爾欲朕收歛精神,復為此煩擾 耶?」四川獻白兔,進《演雅》以寓規諷,帝優答焉。歷南京 吏、禮二部尚書,進所撰《二禮經傳測》,以《曲禮》《儀禮》為 經,《禮記》為傳。禮部尚書夏言謂其以《曲禮》為先,與孔 子之言相戾。詔罷其書不省。十八年改南京兵部,參 贊機務。條奏兵民便宜十事,報可。若水在南都久,禁 火葬。置漏澤園,定喪祭儀節,使人易守。有劉公廟,都 人群奔走禱祀。為沉其像於江。毀私刱庵院,勒僧尼 歸俗。躬巡阡陌,勸民農桑。以其暇與門人講學,四方 賢士競進。時王守仁久沒,若水位高而又善勸諭,故 門人之多,亞於守仁。十九年以年滿七十致仕歸,年 九十五而卒。隆慶時,贈太子太保,諡「文簡。」始,獻章之 門,學徒雖眾,不甚與之論學。其諄諄講授者,若水一 人而已。故獻章卒為服。心喪三年,所至必建祠奉祀。 生平著書甚富,學者多稱之。先是御史馮恩論列大 臣,詆若水為無用道學。後給事中游居敬劾其「學術 偏詖,志行邪偽」,至「請禁若水及守仁所著書,盡毀天 下書院。」部議從其言。幾啟偽學之禍,天下惡之。

張詡

按《明外史儒林張詡傳》:「詡字廷實,南海人。父璝,舉進 士,歷撫州、潯州知府。詡力行好古,厭薄章句。莆田彭 韶見其詩,美之曰:『嶺海孤鳳也』。受業陳獻章,深為所 許。第成化二十年進士,請告歸,無仕進意。總督屠滽 檄有司趣之,乃赴都,授戶部主事。尋遭親喪,遂隱居 不出。弘治十四年,巡按御史賈鎧疏:詡學問優長,操」 履端慎。杜門高尚,不干時事。部牒下有司速駕,以疾 固辭。正德初,御史程材、王旻先後疏薦,部牒再下,又 不起。久之,御史周謨、高公韶復相繼論薦,有詔起之。 九年即家拜南京通政司左參議。有司敦趣上道,具 疏辭。抵官,謁孝陵,輒引疾歸,歸未經旬而卒,年六十。 獻章嘗言:「廷實之學,以自然為宗,以忘己為大,以無 欲為主。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其相契如此。自獻 章抗志不仕,高視物表,其門下士化之,多不輕為世 用而詡其尤也。其他若李承箕、陳庸、林光,亦以風操 聞。

李承箕

按《明外史儒林李承箕傳》:「承箕,字世卿,湖廣嘉魚人。 自為諸生,已厭薄科舉之學,所司迫趣,乃就試。成化 末,舉於鄉,聞陳獻章倡道干江門,往師焉。獻章與之 登臨弔古,賦詩染翰,凡天地間耳目所聞見,古今載 籍所存,無所不語。所不語者,獨此心通塞往來之機, 生生化化之妙,欲承箕深思而自得之。久之,有所悟」 入。歸,築臺於黃公山讀書,靜坐其中,不復仕進。自嘉 魚抵新會,水陸千餘里,承箕往返者四。其為人胸懷 灑落,天姿高曠,最為獻章所契,在師門更無過之者。 卒於弘治末年,年五十四。承箕家世仕宦,父田副都 御史。兄承恩、承芳,弟承勛、承顏,並登仕籍。而承箕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