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夏侯勝等,入授於前,平成聖德。近建初元年,張酺、魏

應召訓亦講禁中。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資,宜 漸教學,而獨對左右小臣,未聞典義。昔五更桓榮,親 為帝師,子郁結髮敦尚,繼傳父業,故再以校尉入授 先帝父子,給事禁省,更歷四世。今白首好禮,經行篤 備。又宗正劉方,宗室之表,善為《詩經》,先帝所褒,宜令 郁方並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

《上五經章句疏》
徐防

永元十四年,拜司空。防以《五經》久遠,聖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後學,上疏詔下公卿,皆從防言。

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其後 諸家分析,各有異說。漢承亂秦,經典廢絕,本文略存, 或無章句。收拾缺遺,建立明經,博徵儒術,開置太學。 孔聖既遠,微旨將絕,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 科,以勸勉學者,所以示人好惡,改敝就善者也。伏見 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 生姦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孔 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疾史有所 不知,而不肯闕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 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寖以成俗,誠非詔書實 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術所先。臣 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 示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 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各取上第六人,《論語》 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東觀記》:防上疏 曰:「試《論語》本文,章句但通,勿以射策。」

《上諸經解詁疏》
盧植

植拜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 時始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植乃上書。

「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 記》,特多回穴。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秕謬,敢率愚淺, 為之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寫上。願得將能書生二 人,共詣東觀,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 記》失得,庶裁定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 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 逵、鄭興父子,並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 其與《春秋》共相表裏,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 以廣聖意。《回穴》猶紆曲也。

《董仲舒傳贊》
班固

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才,雖伊呂亡以加。筦、晏之 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為伊、呂乃聖人 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故顏淵死,孔子曰:「噫天喪余, 唯此一人為能當之。」自宰我、子貢、子游、子夏不與焉。 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後,《六經》離析,下帷發憤,潛心 大業,令後學者有所統壹,為群儒首。然考其師友,淵 源所漸,猶未及虖、游、夏,而曰「筦、晏弗及,伊、呂不加」,過 矣。向曾孫龔,篤論君子也,以歆之言為然。

《眭弘等傳贊》
前人

幽贊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著乎《易》《春秋》。然子贛 猶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 可得聞而已矣。」漢興,推陰陽言災異者,孝武時有董 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則眭孟、夏侯勝,元成則京房、翼 奉、劉向、谷永,哀平則李尋、田終術,此其納說時君,著 明者也。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假經設誼,依托象類,或 不免乎,億則屢中。仲舒下吏,夏侯囚執,眭孟誅戮,李 尋流放,此學者之大戒也。京房區區,不量淺深,危言 刺譏,構怨彊臣,罪辜不旋踵,亦不密以失身,悲夫!

《鄭康成傳論》
宋·范曄

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 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 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 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元括囊大 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 歸。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經訓,而長於元,常以為仲 「尼之門不能過也。」及傳授生徒,並專以《鄭氏家法》云。

《與王儉論五經博士書》
南齊·陸澄

永明元年,轉度支尚書,尋領國子博士。時國學置鄭、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穀梁》、鄭元《孝經》。澄謂尚書令王儉曰:「《孝經》、小學之類,不宜列在帝典。」 乃與儉論之。

《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彌天地之道,通萬物之情。自 商瞿至田何,其間五傳,年未為遠,無訛雜之失;秦所 不焚,無崩壞之弊。雖有異家之學,同以象數為宗,數 百年後,乃有王弼。王濟云:弼所悟者多,何必能頓廢? 前儒若謂《易》道盡于王弼,方須大論,意者無乃仁智 殊見,四德異道,無體不可以一體求,屢遷不可以一 遷執也。晉太興四年,太常荀崧請置《周易》鄭元注博 士,行乎前代,于時政由王、庾,皆儁神清識,能言元遠。 捨輔嗣而用康成,豈其妄然?泰元立王肅《易》,當以在 元弼之間。元嘉建學之始,元、弼兩立。逮顏延之為祭 酒,黜鄭置王,意在貴元,事成敗儒。今若不大弘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