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虜之相也。虜主拓跋燾南寇汝潁,浩密有異圖,光世 要河北義士為浩應,浩謀泄被誅,河北大姓坐連謀 夷滅者甚眾。然後知浩所以不蒙八議之宥者,自有 其故,特因史事發耳。」

史中凡改姓名者,如劉更生、劉歆、姚元之之類,當其 未改,只當著舊名。元魏初,諸臣姓皆奇複,孝文太和 中,始改拓跋氏為元氏,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 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此類甚多。至西魏恭帝初元, 宇文泰廢立,乃復國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為「單」者, 復其舊。中原故家,多易賜番姓,《宋書·索虜傳》《南齊書· 魏虜傳》,「孝文未改姓之先,皆著其舊姓名,乃得事實。」 魏收《魏書》率書新姓,溫公《通鑑》從之,以就簡易,失其 實矣。

《日知錄》:《宋書州郡志》廣陵太守下云:「宋初郡國又有 輿、肥如、潞、真定、新市五縣,肥如本遼西之縣,其民南 渡而僑立於廣陵。」《符瑞志》所云:「元嘉十九年九月戊 申,廣陵肥如石梁澗中出石鐘九口。」是廣陵之有肥 如也。乃南沛太守下復云:《起居注》,「孝武大明五年,分 廣陵為沛郡,治肥如縣,時無復肥如縣,當時肥如故」 縣處也。二漢、《晉太康地志》並無肥如縣,一卷之中自 相違錯。且二漢之肥如自在遼西,安得屬之廣陵,分 之沛郡乎?

南齊書部彙考一

高帝建元二年初置史官檀超等上表立條例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按《文學檀超傳》:「建元二 年,初置史官,以超與驃騎記室江淹掌史職,上表立 條例。開元紀號不取宋年,封爵各詳本傳,無假年表。」 立十志,律曆、禮樂、天文、五行、郊祀、刑法、藝文依班固, 朝會、輿服依蔡邕、司馬彪,州郡依徐爰,百官依范曄, 合州郡班固,五星載天文,日蝕載五行,改日蝕入天 文志,以建元為始。帝女體自皇宗立傳,以備甥舅之 重。又立《處士列女傳》,詔內外詳議。左僕射王儉議:「金 粟之重,八政所先,食貨通則國富民實,宜加編錄,以 崇務本。《朝會志》前史不書,蔡邕稱先師胡廣說《漢舊 儀》,此乃伯喈一家之意,曲碎小儀,無煩錄。宜立食貨, 省朝會。《洪範》九疇,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火之 精,是為日月五行之宗也。今宜憲章前軌,無所改革。 又立《帝女傳》,亦非淺識所安。若有高德異行,自當載 在《列女傳》,若止於常美,則仍舊不書。詔「日月災隸天 文,餘如儉議。」

齊武帝永明二年以沈約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宋書沈約自序》,「永明 二年。又沗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 永明 年,王逡之撰《永明起居注》。」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文學王逡之傳》:「撰《永 明起居注》,轉通直常侍,驍騎將軍,領博士,著作如故。」

武帝天監 年詔以蕭子顯齊史付祕閣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蕭子顯傳》,「子顯啟撰《齊 史》。書成表奏之,詔付祕閣。又啟撰《高祖集》并《普通北 伐記》。所著《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

天監 年,敕以吳均《齊春秋》付省焚之。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文學吳均傳》:「表求撰《齊 春秋》,書成奏之。高祖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 遴詰問數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著《齊 春秋》三十卷。」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讀南齊書作南齊書詩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 一月戊申作《南齊書》詩,其讀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 辛未,成於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嘉祐六年八月詔三館祕閣校理齊書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祐六年八月庚 申,「詔三館祕閣校理《宋》《齊》《梁》《陳》《後魏》《周》、北齊七史,書 有不全者訪求之。」

英宗治平 年曾鞏校定南齊書上之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晁氏志》,治平中, 曾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 安國上《周書》。」

徽宗正和 年齊書讎校畢頒之學官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晁氏志》:「嘉祐中,以 《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命館職讎校。治 平中,曾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 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