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劉瑜傳》:「瑜字季節,廣陵人也。高祖父廣陵靖王。父辨, 清河太守。瑜少好經學,尤善圖讖天文歷算之術,州 郡禮請不就。延熹八年,太尉」楊秉舉賢良方正,及到 京師上書。於是時詔召瑜問災咎之徵,指事案經讖 以對。執政者欲令瑜依違其詞,而更策以他事。瑜復 悉心以對,八千餘言,有切於前,帝竟不能用。

《左雄傳》:「永建四年,上言:宜崇經術,繕修太學。帝從之。 又奏徵海內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 操者,加其俸祿。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年始十二,各 能通經,雄並奏拜童子郎。於是負書來學,雲集京師。」 《周舉傳》:「舉字宣光,汝南汝陽人,陳留太守防之子。舉 姿貌短陋,而溥學洽聞,為儒者所宗。故京師為之語」 曰:「《五經》從橫周宣光。」

《李固傳》:「子燮字德公。初,固既策罷,知不免禍,乃遣三 子歸鄉里。時燮年十三,姊文姬為同郡趙伯英妻,賢 而有智,見二兄歸,具知事本,默然獨悲曰:『李氏滅矣! 自太公以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密與二兄謀,豫藏 匿燮,託言還京師,人咸信之。有頃,難作,下郡收固三 子,二兄被害,文姬乃告父門生王成曰:『君執義先公, 有古人之節。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滅,其在君 矣』』。」成感其義,乃將燮乘江東下,入徐州界內,令變名 姓為酒家傭。而成賣卜於市,各為異人,陰相往來。燮 從受學,酒家異之,意非恆人,以女妻燮。燮專精經學 十餘年,靈帝時拜安平相。

《吳祐傳》:「祐字季英,陳留長垣人。父恢,為南海太守。祐 年十二,隨從到官,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祐諫曰:『今 大人踰越五嶺,遠在海濱,其俗誠陋,然舊多珍怪,上 為國家所疑,下為權戚所望,此書若成,則載之兼兩。 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間,誠 先賢所慎也。恢乃止,撫其首曰:『吳氏世不乏季子矣』』。」 及年二十喪父,居無擔石,而不受贍遺。常牧豕於垣 澤中,行吟經書。遇父故人,謂曰:「卿二千石子,而自業 賤事,縱子無恥,奈先君何?」祐辭謝而已,守志如初。後 舉孝廉。

《黨錮傳》:「劉淑字仲承,少學,明五經,遂隱居立精舍,講 授,諸生常數百人。州郡禮請,五府連辟,並不就。永興 二年,司徒种暠舉淑賢良方正,辭以疾。桓帝聞淑高 名,切責州郡,使輿病詣京師。淑不得已而赴洛陽,對 策為天下第一。靈帝即位,宦官譖淑與竇武等通謀, 下獄自殺。」

魏朗字少英,會稽上虞人也。少為縣吏,兄為鄉人所 殺,朗白日操刀報讎於縣中,遂亡命到陳國。從博士 郤仲信學《春秋圖緯》,又詣太學授《五經》,京師長者李 膺之徒爭從之。著書數篇,號《魏子》云。

竇武少以經行著稱常教授於大澤中不交時事名 顯關西。

《循吏傳》:「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年十二為諸生,學 於長安,明習《詩》《易》《春秋》,顯名太學,號為任聖童。 劉寵字榮祖,東萊牟平人,齊悼惠王之後也。悼惠王 子孝王將閭,將閭少子封牟平侯,子孫家焉。父丕,博 學,號為通儒。寵少受業,以明經舉孝廉。」

《酷吏傳》:「黃昌字聖真,會稽餘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 學宮,數見諸生修庠序之禮,因就經學,曉習文法。」 《宦者傳》:「呂強字漢盛,河南成皋人也。宦者李巡以為 諸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賂定 蘭臺,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者。迺白帝與諸儒共刻 五經文於石,於是詔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後五經一 定」,爭者用息。

《文苑傳》:「夏恭字敬公,梁國蒙人也。習《韓詩》、孟氏《易》,教 授門徒常千餘人。恭善為文,著賦、頌、詩、《勵學》凡二十 四篇。子牙少習家業,著賦、頌、讚、誄凡四十篇。」

邊韶字孝先,陳留浚儀人也。以文學知名,教授數百 人。韶口辨。曾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孝先,腹便 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孝為 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 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嘲者大慚。

劉梁字曼山梁宗室子孫而少孤貧賣書於市以自 資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迺著破群論時之覽 者以為「仲尼作《春秋》亂臣知懼今此論之作俗士豈 不愧心其文不存。」又著辯和同之論迺更大作講舍 延聚生徒數百人朝夕自往勸誡身執經卷試策殿 最儒化大行此邑至後猶稱其教焉。

邊讓字文禮,陳留浚儀人也。少辨博,能屬文,作《章華 賦》,雖多淫麗之辭,而終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諷也。議 郎蔡邕深敬之,以為讓宜處高任,迺薦於何進曰:「竊 見令史陳留邊讓,天授逸才,聰明賢智,髫齔夙孤,不 盡家訓。及就學廬,便受大典。初涉諸經,見本知義,授 者不能對其問,章句不能逮其意。」

《獨行傳》:「譙元字君黃,巴郡閬中人也。少好學,能說《易》 《春秋》,仕於州郡。後公孫述僭號於蜀,連聘不詣。終述 之世,莫能修尚學業,元獨訓諸子,勤習經書